全没有认错的意思啊……”

    “那倒也不能这么说。”

    已经憋笑很久的常浩南总算找到了合适的时机开口:

    “他们这个意思应该是,我知道错了,但我下次还敢……”

    一句话引得大家纷纷发笑,会议室里当即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陆续平静下来之后,丁高恒看着直播里面被记者猛怼但仍然熟练自如地以长难句应对的藤本社长,有些疑惑地问道:

    “但是这样一搞的话,以后怎么可能还有客户敢去购买他们的产品,这家公司岂不是就要彻底完了?”

    “这个么……倒也未必。”

    常浩南摇了摇头,接着继续解释道:

    “我估计,日本国内的其它企业应该是给NSK做出了一些保证,比如仍然会进行一定数量的采购之类,毕竟,也很少有终端客户购买产品的时候,会去深究这个产品的供应商都有谁。”

    “如果NSK后面再改个名字,或者进行一下股权变更的话,恐怕很容易就能蒙混过关。”

    “还能这样?”

    会议室里的几个人今天算是大开了眼界。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能满足于此。”

    常浩南顺势进一步说明了自己下一步的计划:

    “必须要趁他病,要他命,向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市场的用户证明,这次事件并不是NSK集团这一家公司的孤例,而是整个日本企业的通病。”

    “虽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按死日本制造业,但至少,要把假冒伪劣这个概念跟他们联系起来,让购买者在看到日本品牌的时候,就能想到这一轮造假事件!”

    电视里面仍然在播报着藤本社长毫无营养的回答,但已经没有人关心里面的内容了。

    “所以,这就是你选择欧洲市场作为切入点,再从国内进行配合的原因?”

    丁高恒的这个问题,有点捧哏那意思,非常适合引出常浩南后面的内容。

    因此后者当即点了点头:

    “没错,对于欧美市场来说,日本产品,在十几年前,也就是80年代初期,还是劣质低价产品的代名词,是一直到最近五六年,才逐渐开始往中端和中高端靠拢。”

    “也就是说,在欧美那边,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当年日本产品的情况有深刻印象,会更容易接受我刚刚说的那套思维定式,甚至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们本来可能也还是这么想的,这次只是进一步强化了过去的刻板印象罢了……”

    “而反观国内市场,一来国际影响力还是不能跟欧美比,二来么……”

    说到这里,常浩南稍微停顿了一下,又继续道:

    “日本企业当年进入国内,就是以相对高端的形象起步的,再加上这么多年的形象塑造,还有通过收买媒体对消费者的灌输,已经形成了很强的思想钢印,要想从内部破局,难度非常之大。”

    “但是另一方面,欧洲在国内的认同程度更高、形象塑造更好、思想钢印也更强,所以等到他们都对日本企业失去信心之后,我们再在国内发力,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这一轮解释,可以说是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只不过,从丁高恒到兰新志的所有人,都感到了几分唏嘘。

    他们知道,常浩南的话,虽然有些地方说的不太好听。

    但全都是真的。

    “这些年,咱们总体上确实是变得富裕了一些,但是有些人呐,这腰包越鼓,膝盖骨反而越软下去了……”

    丁高恒毕竟是搞两弹一星出身的,在这块的感触比其他人还要更深一些。

    “所以,我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