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架飞机的极限,但它的几何机动能力必定非常强悍,在视距内战斗的初期,大概最初的四到五个飞行动作以内会是非常难缠的对手。”

    在付国祥进行描述的同时,王康身边的一名中尉也在飞快地敲击键盘,显然是在记录他说的内容。

    “最初四五个……”

    王康很快捕捉到了他这段话里的重点:

    “也就是说,你认为这种机动性的持续性不强。”

    “没错。”

    付国祥点了点头:

    “小后掠角状态虽然可以提供很好的瞬盘能力,但阻力也非常明显,加上这架飞机的自重还是太大,发动机的推力又不够,稍微折腾几下就会出现能量不足的问题,从而陷入被动。”

    “就我已经飞过的两种三代机来说,只要歼11不在刚一照面的过程中被打个措手不及,后面应该不难凭借能量和武器大离轴角方面的优势取胜,同样的道理,歼11换装跟这架飞机性能类似的1493自用型雷达之后,在中距弹对射和躲避的过程中也能积攒起足够的能量优势。”

    “不过,如果是二代机的话,哪怕是歼8C这样二代机之中的翘楚,也需要一些针对性的技巧才可能打赢,或者是干脆一点,利用速度优势快打快撤,当然歼8C并没有米格31或者米格25那样超过2.8甚至超过3马赫的绝对速度优势,仍然需要小心应对。”

    “哦对,虽然F14的机翼后掠角不需要飞行员手动调整,但是机翼变化的过程比较漫长,大概只有6-7°每秒,而在这个过程中,飞机会处在一个极难控制的状态,如果能抓住这个窗口的话,就可以占到很大便宜。”

    实际上,会给出最后一条评价,完全是因为付国祥没有驾驶过其它可变后掠翼飞机。

    7°每秒的机翼展收速度,在同类飞机里其实已经是遥遥领先了。

    他又回忆了一下,确定自己没有什么遗漏,然后总结道:

    “总的来说,我认为F14受制于基础设计,潜力应该是不如后来那些真正的第三代战斗机,但考虑我国空军的现实情况,仍然需要提起非常大的警惕进行面对。”

    付国祥所说的内容已经非常完善,需要赵孟天补充的部分其实不多:

    “1493雷达的性能很好,我在空中尝试着打开了一下,发现预热速度和刷新频率都很快,远比苏27SK上面的N001要好,试飞过程中,雷达甚至捕捉到了一个240公里以外的中等大小空中目标,应该是一架碰巧飞过的客机。”

    “另外,我认为,随着雷达以及火控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在超视距空战过程中,实际上已经不再需要一名单独的飞行员来操作雷达和引导导弹射击。”

    “不过,如果是对地攻击任务,那么考虑到空对面武器的制导方式普遍比较复杂,像很多还需要全程人在回路控制,第二名飞行员就很重要了。”

    “所以我建议慎重考虑双座型歼11,也就是苏27的装备数量,除非准备在其基础上开发一种有对地攻击能力的多用途战斗机。”

    “……”

    几人的谈话一直进行到当天傍晚。

    98年这功夫,F14在美国海军舰载机部队中还能算是主力型号。

    因此,王康问的也很细致。

    并且,随着话题的不断展开,后来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这架F14的性能,还有一些飞行员训练,以及蓝军部队组建过程中的问题。

    “说真的,国祥同志,你有没有兴趣调到我们蓝军航空兵旅来工作?”

    临走之前,王康拍着付国祥的肩膀打趣道。

    他当然知道对方不可能答应,不过随口一说罢了。

    果然,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