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国内总共二十多架的订单,显然也是未来可期。

    如果自己也能在直升机领域复刻一遍成功经验的话……

    想到这里,甘贝利几乎不由自主地搓了搓手,露出跃跃欲试的表情。

    直9WY的原型机很快就完成了预定的两圈绕场飞行,重新降落在停机坪上。

    直升机跟客机不一样,平时正常工作状态就包括在发动机启动过程中进行货物或者人员的装卸,所以除了尾桨附近以外,并没有一般飞机周围禁止进入的安全区。

    而海豚的涵道式尾桨甚至更加安全。

    因此,在直升机停稳之后,趁着飞行员还没关闭发动机的功夫,甘贝利赶紧小步快跑到不远处的崔文学和常浩南旁边,询问是否能在飞机工作状态下,去近处看看。

    虽然这架飞机是属于冰飞集团的,理论上应该是前者就能说了算,但他还是看向了旁边站着的常浩南。

    这一轮合作的真正话事人是谁,崔文学还是拎得清的。

    常浩南直接伸出手,示意甘贝利随意。

    后者也不客气,熟练地拉开机舱门,从包里掏出了一个测试噪声的设备,独自一个人钻了进去。

    这个设备不仅可以测出一个简单的分贝值,还能分析出声音的波形,从而判断各频段在噪音中所占的比重。

    大概五分钟之后,在早春中折腾出一身汗的甘贝利重新钻出了机舱。

    仪器设备的结果跟他耳朵听到的差不多。

    总的分贝值变化不大,但恼人的脉冲音几乎被完全排除。

    大部分噪音都落在人耳接受能力较高的范围内,也就是涡轮发动机本身的声音。

    最终体现出来,就是这架直升机在工作时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架小型公务机。

    对于机舱内部的乘客来说,这会更加舒适。

    而对于机舱外面的人来说,高频噪音的传播距离更近,也会减小低空飞行的直升机对于地面人员的影响。

    无论怎么看都是绝杀。

    理智上,甘贝利已经完全清楚了这项技术所能够带来的价值。

    但情感上,他仍然很难说服自己。

    如果一种新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完全没有劣势,那说明它已经完全超越了时代。

    但甘贝利实在不能理解。

    为什么是华夏人?

    他对于任何国家都没有偏见,但这实在不符合科学规律。

    华夏人此前在直升机领域几乎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就。

    现在上来就直接甩王炸?

    “这个低噪声的螺旋桨,在气动效率方面会不会存在问题?”

    甘贝利带着极其复杂的心情问出了这个问题。

    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期待一个怎样的答案。

    一方面,他希望对方的技术至少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出一些缺憾,因为这意味着一种“取舍”而非全方位的碾压。

    但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得到一个否定的回答,因为无论如何,他都已经决定要把新技术应用在自己正在进行计划的新直升机上。

    而常浩南早就已经预判到了他们会有类似的问题。

    因为单从旋翼设计角度考虑,效率和安静性确实是一对矛盾的性能。

    他看向站在身后不远处的刘洪波和郭靖山:

    “把飞机的技术手册给甘贝利博士看一下。”

    很快,一份早就准备好的、中英双语的资料就被交到了甘贝利手中。

    其中甚至杀人诛心地写着跟原版海豚的对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