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听到的问题。

    巴结别人,重点无非是一个“投其所好”。

    这个“好”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对象具体分析。

    虽然任炳达是第一次见常浩南的真人,但他早就分析出来,对方喜欢高效率的工作方式。

    于是赶紧回答道:

    “我们在费用方面做了一些让步,要求罗罗那边加快进度,目前已经在调试生产线,准备以来料组装的方式生产第一批发动机了。”

    “预计这批产品三到四月份就能下线,后面会在两年以内把国产化率提高到100……”

    “按照规定,这种实现国产的发动机都要有一个自己的名字,经过我们沟通之后,重新启用了以前有过计划,但是只走到过图纸阶段的两个名字,涡桨7和涡轴7……”

    “……”

    任炳达报告的内容确实让常浩南相当满意。

    单从技术难度上讲,250并不是一种制造门槛很高的航发型号。

    否则也不会在十几个国家都有生产线。

    哪怕对于如今还处在发展阶段的华夏航空工业来说,如果真的集中力量,也不难搞出这么一款轻型产品。

    只不过他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在具体项目上只能抓大放小。

    为了这么个型号大动干戈,效费比实在是太低。

    这也是为什么250在同级别里面根本没有对手。

    大家都觉得从头研发太亏。

    英国人又四处卖产线。

    最后满世界都在生产不同叫法的同一个型号。

    总之,两年功夫实现全国产,哪怕对于技术实力较差的镐发集团来说,也绝不是在放卫星。

    “现在有没有确定下来的用户了?”

    常浩南自然是给这个型号找了兜底的,也就是贵航那边仿制捕食者的长航时无人机,以及未来取代初教6的新型初级教练机。

    不过,如果镐发集团能够自力更生找到出路,那就再好不过。

    “这方面我们也一直在谈,不过现在已经确定下来的就只有洪都集团,他们会在改进型农5飞机上使用这个型号。”

    谈到这里,任炳达面露些许担忧。

    实际上,虽然目前确定的用户只谈下来了一个,但经过他这段时间的调研,民航航校使用的不少教练机和教练直升机使用的都是这一型号的动力,所以市场方面确实无需过于担心。

    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因为他知道这个话题已经进入了尾声,在切换到新的对话内容之前,需要给下次联系留个引子。

    这和追女生约会同一个道理。

    留下半截话题,就很容易以此为由自然而然地约出来第二次。

    而且绝不会冷场。

    常浩南当然也不可能直接大包大揽,明说我给你们解决保底问题。

    只是点了点头,用鼓励的语气回答道:

    “只要有启动用户,就是好事,就说明动力先行的思路没有问题。”

    “国内的航空产业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未来必定不会缺少这种轻型动力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