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批总共34架飞机,也是咱们100%使用俄方零组件生产的全部数量,后面就会逐渐采用串装件生产,逐步过渡到除了动力系统以外完全国产。”

    十一号工程是华夏航空工业和苏霍伊公司之间的合同,跟造发动机的留里卡-土星没关系。

    不过说到这里,何明先是停顿少许时间,又紧接着补充了一句:

    “当然,等到常总那边的涡扇10搞定之后,那就连动力系统都解决了,到时候,就能完全国产化第三代战斗机了……”

    “你刚刚说,除了动力系统以外,那包括飞机紧固件之类的小东西,也能一并完成国产化?”

    常浩南注意到了对方提到的一些细节。

    航空制造业,每一个细节里面都有可能藏着高技术。

    飞机紧固件,也就是飞机上面用的螺栓铆钉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

    但不起眼归不起眼,技术含量却并不低。

    而且,一架飞机上面需要用到的紧固件种类繁多,具体的性能要求和材料使用又大相径庭。

    再加上材料和工艺类的问题本来就没什么捷径,导致研发起来非常缓慢。

    上一世甚至直到2020年左右,华夏每年还要进口大量的飞机紧固件用于生产。

    “可以。”

    并未经历过这一切的何明理所当然地点了点头:

    “这些都属于合同内容中技术共享条款的一部分,相应地,俄方很多之前停留在纸面上的技术也会利用我们的资源,主要是计算机资源进行进一步开发。”

    常浩南一边跟何明聊着十一号工程的进展,一边和一路上的几名研究人员简单打过招呼,快步走到那架飞机的近处。

    然后抬起,头仔细看了看飞机上面的一些细节。

    虽然看不清太多东西,但能明显发现机翼下面最内侧分别有一组螺栓,以及相应的电气接口。

    并且,还是一架双座型号。

    也就是说,甚至已经是经过第一轮升级以后的、真正的苏30机体了。

    上一世,华夏并没有引进生产过双座型号的苏27UBK或者苏30,歼11BS,包括后面的歼16都是在歼11B基础上独立发展出来的型号。

    尽管如今这条时间线上的十一号工程跟前世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但是在1997年就整出一架完整版的苏30出来,还是让常浩南感到有点震惊。

    要知道,早年间所有用于飞行表演的“苏30”,甚至包括出口给印度的第一批苏30MK,实际上都是直接拿苏27UB换了个涂装而已……

    “难道我的影响力已经这么恐怖了?”

    常浩南虽然冥冥中感觉这事跟自己脱不开关系,但还是对于这个进度有点惊喜。

    要知道,在歼8C顺利定型之后,常浩南几次回到盛京都是为了涡扇10的事情,在此之前并没有直接插手过十一号工程。

    如果这样的项目都能因为他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那无疑说明距离重生之初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这个机体,就是咱们准备组装的双座型号?”

    “没错。”

    何明点了点头:

    “是共青城那边额外运过来进行研究的,也是我刚刚提到过的,把俄方停留在纸面上的技术落实下来的一个典型。”

    “这个技术状态下的飞机,我们计划管单座型号叫歼11A,双座型号叫做歼11AS,而从第七批飞机开始,就会对飞机的结构和航电设备进行更深层次的升级。”

    “这个机体,就是为了第二轮改进计划准备的,一是要消除中央升力体的结构弱区,二是升级更大比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