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复杂程度也远远比我预计的更高。”

    “所以好几轮调整下来,还是会出现部分小组满负荷的情况下装配任务等待,而另一些小组处在空闲中等待装配任务的问题,综合效率跟连续移动生产的老办法比没什么变化……”

    实际上,姚梦娜搞出来的这套东西已经十分接近后来的“脉动生产线”概念。

    而且巧合的是,前世的脉动生产线也是先在镐京投入应用,然后才推广到整个航空工业系统的。

    只不过90年代末的计算机硬件和算法水平都还比较有限,因此对这种高级生产方式进行优化的难度很高。

    “也不能这么说。”

    刚刚一直没说话的何明终于开了口:

    “其实,最开始用新方法总装前面两架飞机的时候,效率还没有原来的连续移动生产模式高。”

    “现在经过几次优化下来已经好很多了,说明这个办法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只要能根据实际生产经验继续调整下去,肯定能达到理论效果的。”

    “我们毕竟才造了六架飞机而已,生产上的事情,急不来的。”

    何明的安慰让姚梦娜的情绪明显好了不少。

    “其实,我也尝试过用你和徐洋姐开发的那个差分进化算法,从数学角度上进行优化,但是……效果不好。”

    常浩南记得,上次自己见到姚梦娜的时候,后者对徐洋的称呼还是徐研究员。

    这段时间俩人的关系似乎变好了不少……

    他轻轻摇摇头,把脑子里胡思乱想的东西丢掉,紧接着解释道:

    “差分进化算法虽然先进,但也不是万能的,对于这种离散、整数、高维、大规模、多约束的优化问题,非常依赖问题特征总结和经验,而且还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麻烦,总之不适合飞机生产线这样的应用场景。”

    听到常浩南头头是道的分析,姚梦娜瞬间来了兴致:

    “师……常总你有更好的办法?”

    私下里的时候,姚梦娜还是习惯叫常浩南师弟,这也算是她的专属称呼了。

    不过在公开场合,她还是比较有分寸的。

    “更好的办法么,大概是一些路径规划性质的算法,但需要一些额外的时间研究。”

    “你可以先用普通的遗传算法先试试,效果应该比差分进化算法还要更好一点。”

    常浩南先是给出了一点建议,然后又补充道:

    “我对控制学和优化算法领域的研究纯粹出自兴趣,现在涡扇10、模锻压机还有TORCH Multiphysics软件三块都需要我亲自抓,短时间内恐怕没有太多精力放在这上面。”

    旁边一直当听众的何明直接就被这段凡尔赛给惊呆了。

    好家伙,你出自兴趣随便研究一下,就碾压了国内,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同行?

    让不让别人活了?

    不过姚梦娜对此倒是早就已经习惯了。

    她顺势话锋一转:

    “说起TORCH Multiphysics,我们最近在给歼11做结构优化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结构优化?”

    常浩南抬起头,看了看眼前堪称庞然大物的那架半成品歼11:

    “你们做到哪一步了?”

    姚梦娜带着他来到飞机一侧主翼下面,指了指机翼最内侧的地方:

    “按照双方签署的技术共享协议,苏霍伊方面已经把第一阶段的结构优化成果带到了我们这边,体现在产品上的区别就是在机翼最内侧增加了一对载重上限2000kg的重载挂架,把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