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按下圆珠笔,发出了几乎是整齐划一的“咔哒”声。

    “接下来,我将按照大气环境、进气道、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喷管、分汇流器、以及共同工作模型的顺序,分别介绍各部件的气动热力学特征……”

    正如常浩南所预料的那样,当他在投影屏上放出更加详细的设计数据之后,整个评审席上面马上就传出了交头接耳的说话声。

    毕竟,涡扇10这个结构,哪怕放在全世界的涡扇发动机领域,也算是独一份了。

    哪怕是9级压气机,也一般会选择3+6,很少出现2+7的情况。

    更何况他的高压压气机压比非常高,减去的一级风扇甚至像是为了刻意降低一级压比……

    而8.5-9.0的预计推重比,更是让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难以相信。

    因为这已经是AL41F或者F110-GE-132这类三代大改发动机榨到极限的技术指标。

    而这两个型号,目前实际上都还处在飞行测试的过程中……

    好家伙,涡喷13还是60年代水平,涡喷14已经能跟80年代早期的F404打个有来有回,这到了涡扇10……

    直接追赶21世纪最先进水平?

    真就一个型号二十年啊?

    ……

    一直到常浩南讲的口干舌燥,总算是把总体设计和部件级分析模型的内容告一段落,进入了上午的提问环节。

    坐在领导席上的领导们哪怕懂点技术,也不可能是航发领域的专家,所以第一个提问的,是早就已经迫不及待的姜甫和。

    问题,自然是关于他心痒许久的核心机结构。

    “常浩南同志,我注意到你在涡扇10上面使用了7级高压压气机这样的结构,当然是很先进,但我想确认一下,我们国家目前的压气机设计水平,可以保证通过2+7的形式实现25-26的总升压比么?”

    “另外,同样是9级压气机,为什么要选择2+7,而不是更常见的3+6形式?”

    而常浩南的回答更是直接: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回事。”

    “因为涡扇10的核心机,其实就是一台第四代发动机的核心机。”

    “啊?”

    “woc……”

    “真……真是第四代啊?”

    “……”

    下面几乎是直接炸了锅,好在旁边毕竟有大领导坐着,因此还是很快恢复了秩序。

    常浩南继续解释道:

    “关于单级压比的问题,我们已经在叶片分离流的主动控制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单级压比相比传统压气机叶片有明显提高,通过总共9级压气机,完全可以实现设计指标中要求的总升压比。”

    “至于具体的技术细节,按照计划,应该会在今天下午进行讨论。”

    说完之后,常浩南又在后面加了一句重磅发言:

    “实际上,如果不是考虑到这台发动机装机对象本身的进气道结构就有着很好的升压能力,这个2-7-1-1结构,甚至可以把压比做到28左右的水平,只不过那样的话,歼10和歼11的超音速性能,肯定就不太乐观了。”

    “所以你才特地减少了一级风扇?”

    刘振响好像明白过来了什么。

    “是,不过不完全是。”

    常浩南说着把PPT翻回了画着涡扇10总体结构的那一页:

    “一般我们认为,像是AL41F和F110GE132这类,使用了部分第四代发动机技术强化过的第三代发动机,叫做3.5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