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您之前把R79的技术资料给606所那边参考过?”

    刘振响自然是极少数提前就看过设计方案的评审人员之一,所以这功夫倒还稳得住。

    只不过几天前,他当时第一次从保密文件袋里拿出这份资料的时候,表情跟现在的诸位同事也差不了太多。

    所以只是一打眼看着旁边人的表情,再结合这个有点无厘头的问题,刘振响便知道了对方的想法。

    “老姜,再往后仔细看看嘛,虽然总级数都是9级,但R79是3-6-1-1,这个是2-7-1-1,核心机都不一样的(核心机只包括高压压气机、燃烧室和涡轮,风扇/低压压气机不算)。”

    姜甫和,燃气涡轮研究院(624所)总设计师,主持设计研发了整个涡喷13发动机型谱,为80-90年代之间保持华夏空军的最基本战斗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在如今这条时间线上,由于涡喷14的支棱,更新型号的飞机已经不再需要涡喷7/13作为动力了。

    而根据我国装备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惯例,如今涡喷14已经正式装备部队,涡扇10正在展开研发,那么面向未来的第四代航空发动机也理所应当地开始预研了。

    这预研的负责人,便是姜甫和。

    为了进行一些参考,1996年,624所从图曼斯基设计局搞到了R79V-300发动机的部分技术资料,而其最明显的结构特征,便是三级风扇-六级高压压气机-一级高压涡轮-一级低压涡轮的3-6-1-1结构。

    而涡扇10的设计如今还没有细化,常浩南在资料上画上去的只是个示意图,主要功能是给后面的部件级分析做参考,不仔细看的话确实分不太清楚……

    所以才有了刚刚的一问

    当然,上辈子606所在后面真正开始搞第四代发动机的时候,发现R79的核心机哪怕榨干也只能把推比做到9一级,然后又只好从头再来,最终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把涡扇15修成正果那就都是后话了……

    “不是……重点不在这……”

    姜甫和往后翻了翻,发现确实如同刘振响所说,但很快又重新抬起头来:

    “这不是涡扇10么?”

    “对啊。”

    刘振响点头。

    “不是第三代发动机么?”

    “对啊。”

    继续点头。

    “但这……这个总体结构……不是……”

    姜甫和抬起手,比出四根手指:

    “不是典型的……第四代特征?”

    通过提高单级压气机压比减少压气机总级数,从而降低喘振的可能性和发动机自重以提高性能极限,这是典型的第四代航空发动机思路。

    靠传统的8级或9级高压压气机的三代航发核心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推比做到10以上这种水平的

    大推普遍采用6级或7级,而像是EJ200这样完全不考虑后续衍生其它型号的中推,甚至采用了惊人的3-5-1-1结构。

    再结合减少可拆卸零部件数量和减少支撑用结构件重量,在成本和技术的双重限制下(尽管成本最后还是没限制住)实现了10一级的推重比。

    “这个么……也没有谁规定说三代航发不能用第四代航发的一些技术吧?”

    刘振响摸了摸下巴回答道:

    “至于更详细的问题,等一会你可以直接问问小常同志本人嘛。”

    实际上,他今天过来,最感兴趣的也正是这个看上去非常第四代的发动机总体设计。

    要知道,这和之前涡喷14那个压气机相比,说一句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