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提前准备好的新发射箱放上去就可以继续打第二轮,根据我们的计算,这样可以把两轮发射之间的火力间隔从大概30分钟缩短到10分钟以内,不过这个功能必须要同时购买我们专门设计的再装填吊车才能实现。”

    常浩南突然觉得有些棋逢对手。

    在捆绑销售这方面,还是你懂的多啊……

    随后他又继续补充了一句:

    “当然如果客户实在囊中羞涩,那也可以选择使用原来的铁马XC2200底盘和卫士1同款定向管。”

    8*8的TEL底盘是一种相当昂贵的东西。

    对于大多数使用这类底盘的装备而言,那辆车的成本一般会占到整个系统价格的一半甚至更高。

    并且除了大毛或者华夏等少数国家以外,也确实不是所有用户都对远程支援火力的越野能力有特别执着的追求。

    就在二人聊天的功夫,芮晓亭也已经动作飞快地完成了对模型的调试和检查。

    “呃,之后我要怎么做,把模型复制过去么,还是要重新画一遍?”

    说到重画一遍的时候,他的眼神瞟向了身后那名一起过来的研究生。

    多带一个人过来自然不只是为了拎包。

    后者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弥漫开来。

    现场画这种复杂程度的图……

    “不需要,你直接在前面加一个调用程序文件的语句就行,我们预留了对市面上所有常见建模软件工程文件的接口,其中就包括SolidWorks,可以直接导入数据。”

    常浩南还不知道自己的形象在旁边某个人心中已经接近了救世主。

    “这么方便?”

    芮晓亭依言快速输入了一条语句。

    屏幕上果然出现了调用数据成功的提示。

    几秒钟之后,一个新的对话框弹出,里面正是那门新火箭炮的建模图。

    “……”

    在这个就连硬件通用性都很差的年代,几乎没有人考虑过不同软件的通用性——

    技术上其实没有任何障碍,但为了排他性地抢占市场,某些软件开发商会故意让自己的文件格式跟同类竞品有所区别。

    对于工程人员来说这简直就是地狱。

    即便底层的参数化逻辑完全一致,要想把设计图从一个软件调用到另一个软件之内,都需要相当复杂的转写过程。

    哪怕非常熟练的人也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完成。

    如果运气再差一点,甚至有可能要重画。

    而现在,他只用不到5分钟便完成了这一切。

    “接下来应该是网格化……”

    随着进度不断推进,芮晓亭的操作也愈发熟练。

    “呃……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选项?”

    屏幕上弹出的一个命令行界面中,出现了5个选项。

    关键是他一个都看不懂。

    “哦,这是我们预设的5种不同的网格化算法。”

    常浩南解释道:

    “你这个模型有点大,一次生成可能要爆内存,你把定向管、转向架和底盘拆成三部分分别生成,然后选择第二种就行了。”

    “拆三部分就可以?”

    芮晓亭放在键盘上的双手抖了一下,在屏幕上留下了几个不成规律的字符。

    要知道他之前做有限元分析的时候,这一步甚至要对液压支腿、大梁、副架等细分结构单独生成才行。

    “你要是觉得麻烦,可能……把转向架和定向管合在一起也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