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方面并没有做出什么重要的决策,但通过今天的经历,海军方面的与会者在一件事情上达成了共识——

    有条件的情况下,模拟对抗演习还是得多搞。

    在演习中领悟到的东西,要远比从书本上、教室里面学到的东西感受更加真切。

    大规模的搞不起,就搞小规模的,比如像今天这样,用两架飞机模拟两个机群。

    如果训练经费实在不够,甚至可以考虑不出航,就在港口里面开展。

    ……

    会议结束之后,常浩南正准备离开,却被杨书玉给叫住了。

    “常浩南同志,是吧?”

    “年初开会的时候,我听老丁提起来过你。”

    这句话让前者愣了一下,随后才反应过来,老丁指的应该是丁高恒。

    显然在今天之前,对方就认识自己。

    至于为什么在刚刚开会的时候没说起这件事,那就不好去猜了。

    不过杨书玉倒也没在意常浩南的一时出神,而是继续说道:

    “老丁当时跟我说,航空系统有位年轻的同志,不止在技术能力过人,而且对于大局的走向也很有想法。”

    搁在刚刚重生那会,要是被这样地位的人当面称赞,常浩南肯定还是要激动,乃至头脑发热一下的。

    不过现在么……

    说实话就是已经习惯了。

    毕竟都跟大长老级别的人谈笑风生过了,心境已经完全不同。

    因此他并没有做出什么明显的回应,因为对方专门把自己留下来说这么一通,绝对是还有下文。

    果然,杨书玉的下一句话直接进入了正题:

    “所以,我这里有一项关于海军航空兵装备引进的事情,想听听你的意见。”

    “去年和苏霍伊那边谈十一号工程的时候,我方捎带着提出了采购一批苏27改进型,也就是他们叫做苏30的多用途战斗机的意向,前段时间刚刚签订合同,空军76架,我们24架。”

    “签合同的时候,俄军方代表应该是有意向我们透露,说可以从现役装备中抽调一批图22M3轰炸机,连同Kh22反舰导弹一起,低价出售给我们,你觉得这笔交易有没有必要推进下去?”

    显然,杨书玉在直观感受过空中力量带来的压迫感之后,对于这种远比轰6D更强的轰炸机有了些许兴趣。

    而常浩南的关注点却在另外的地方。

    海空军采购苏30这件事,尽管和十一号工程在时间上有些重合,但二者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联系。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这100架飞机要拖到98年末才签合同,21世纪初才开始交付,而这一世由于他所引发的蝴蝶效应,时间点提前了将近两年,应该可以提前不少形成战斗力。

    飞机倒还是其次,但跟着苏30一起引进的R77中距弹和Kh31空对面导弹确实是好东西,前者的导引头直接促成了霹雳12的诞生,而后者在国产之后的型号鹰击91则成为了我军最主要的战术空地导弹之一。

    至于那些图22M3么……

    “没有必要。”

    常浩南直接摇了摇头:

    “对于如今的防空系统而言,用轰炸机进行超音速突防的形式早就已经无法构成实际威胁,未来除了像B2那样有隐身能力的之外,所有轰炸机本质上都会演变成导弹载机,只有航程和载弹量这两个数据比较重要。”

    “而图22M3的航程大约7000公里,可以挂载3枚Kh32导弹,这个数据虽然比我们目前的轰6D强上很多,但如果能轰6做进一步的挖潜改进,应该也能做到类似的水平,没有必要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