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常浩南对于车的理解基本停留在某几个如雷贯耳的品牌上。

    但毕竟前往611所的路途不近,确实需要一些话题打发时间,而且从对方的语气中不难猜出这辆车可能出自过去的某个三线工厂,那是一段他并未曾经历过但颇有兴趣的历史,因此并不介意听一听与之相关的介绍。

    卢育英拍了拍面前的驾驶台,回头对常浩南解释道:

    “这个车叫JC121A,是我们川省本地生产的,叫野马白露牌,仿制的是BJ121,省里面不少公务用车都是这个型号,或者更好点的JC212。”

    “本地生产……难道是你们611所或者132厂……”

    常浩南说话的同时紧了紧身上裹着的大衣。

    这辆看上去已经有些年头的车跑起来漏风不说,还没有取暖设备,只能靠人来硬抗这蜀地冬天的湿冷。

    他前世当然已经习惯了这种气候,但现在这具身体还是第一次到长江流域过冬,仍然很不习惯。

    “那倒不是。”

    见他这副样子,卢育英从不知道哪掏出一副手套递了过来,示意常浩南戴上:

    “野马白露是当年蓉城汽车修理厂牵头,联合4家汽车制造和维修企业一起搞的,不过132厂在最困难的那几年,给他们生产过一些零部件。”

    “九零年之前,轻型汽车厂的发展势头一直不错,可惜最近几年,国外的好车不断进来,还搞了合资生产,价格也越来越低,这种杂牌子已经很难卖出去了。”

    对于常浩南来说,这种事情算不上新鲜,毕竟类似的剧情在未来的十几年中还会不断上演。

    况且以他一路上的体验来看,这个野马白鹭牌汽车的质量也确实让人不敢恭维。

    对于并不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的领域,有些东西该放手就应该放手。

    华夏的汽车工业必定是要发展的,但常浩南自己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只能依托像是精工计划这样的途径,让尖端项目的技术成果更快扩散出去。

    至于具体是谁能吃到这波技术红利,那就只有看各自的努力和造化了。

    毕竟,一个工厂的命运啊,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奋斗……

    常浩南和卢育英一路聊着关于这辆车、关于蓉城、关于航空工业的各种事情,总算赶在太阳落山之前来到了611所。

    “现在负责十号工程的同志们都在132厂跟进01号原型机的总装,所里面稍微冷清了一点,不过我们歼7F项目组都在,也给小常同志你安排了一个简单的接风仪式。”

    或许是担心被拒绝,因此后者紧接着又继续说道:

    “除了我们611所和132厂之外,还有参与项目的其它兄弟单位,尤其从筑城那边几个厂所过来的同志们,都是特地赶过来的。”

    “我也很想见见筑城的同志们,他们很不容易。”

    常浩南微微点了点头:

    “不过我还是想先去一趟住处,把随身带的行李收拾好。”

    如果仅仅从地图上看的话,那么筑城似乎并不比蓉城偏僻多少,但由于历史、地形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导致前者的经济水平要差上不少,同为三线建设产物的648所和贵飞(130云马厂和162双阳厂合并而来)相比兄弟单位来说,发展自然也不那么尽如人意。

    目前只能靠着歼教7这一个型号维持着生产线和研发能力不至于断掉。

    因此在当初卢育英提出那个面向出口的歼7改进型计划时,筑城方面几乎是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加入。

    考虑到132厂未来的大部分产能恐怕都会放在生产歼10上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