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进行试验,所有人内心都很焦躁。

    看着已经吵出些许火气的两个人,常浩南赶紧在中间打圆场:

    “林教授,不要着急,等我们找到结冰气象,一切自有分晓,科伦坡先生不是个冥顽不化的人,你看他不是已经换了衣服么。”

    这句话是用英语说的,所以旁边的科伦坡也能听懂——

    几天前刚到南郑的时候,这哥们穿着一套板正的加绒西装,并坚称这是其专业形象的一部分。

    不过没两天他就老老实实地披上了一件带着航空工业LOGO的棉袄。

    如今已经能非常娴熟地学着常浩南他们那样把两只手揣在一起来保暖了。

    科伦坡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的棉衣棉裤棉鞋,张了张嘴没有继续说什么。

    随着几个人的斗嘴告一段落,跑道周围的气氛又变得沉闷而无聊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旁边一张桌子上放着的对讲机中突然传出一阵沙沙声,顿时吸引了几乎所有人的目光。

    这种老式模拟对讲机的信号传输稳定性很差,接通之后要等上一会才能听清楚对面在说什么。

    “……秦岭气象站报告,在1200-1500m高度发现有可能满足条件的结冰云层正在形成,空域范围由如下五个坐标点构成:106.108E,32.473N、105.906E、32.459N……”

    林国范抓起旁边桌上放着的纸笔,把几个最重要的数据记在上面,随后迅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划定空域范围有大概1.2万平方公里,但是从云层形成的速度来看,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不是很长,可能只够进行一轮试飞。”

    自然结冰试验最佳的气象条件是“天欲雪”,因此如果云层太厚或者温度太低已经开始下起雪来,反而又不具备试飞条件了。

    一众人面面相觑,最后把目光投向了常浩南:

    “小常同志,伱来决定吧,是让运8先上,还是新舟60先上?”

    “既然空域够大,时间又短,也就不必分什么先后了,我觉得不如让两架飞机一起试飞,这样能够成功收集到数据的可能性也要更大一些。”

    603所方面的负责同志和182厂这边的梁绍修对视了一眼,然后同时点了点头:

    “好,那就一起试飞!”

    旁边的林国范这个时候也抬起头来:

    “我之前听去过美国的同志说,他们那边都会配备随机的气象工程师,等飞机到预定空域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决策?”

    那位602所的工程师一愣,随即点了点头:

    “没错,地面监控模式的灵活度和判断精度都不太够,让气象工程师跟机飞行的效率会高得多。”

    说到这里,他又犹豫了一下:

    “但说实话,FAA做出这种配置是建立在他们深度了解五大湖区气象条件,以及十几年时间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的自然结冰试验才刚刚起步,安全性这方面……”

    林国范摆了摆手,直接打断了对方的担忧:

    “于理,五大湖区的气象条件,FAA跟踪了十几年,这秦岭地区的气象条件,我也跟踪了十几年,同样一件事,美国人做得,难道我就做不得?正因为我们的自然结冰试验才刚刚起步,才更需要承担一些风险来加快试验进度。”

    “于情,我也算是全程参与过运8飞机的除冰系统设计,跟着一起上天,也能给参与试飞的机组成员更多信心,小常同志和小梁同志是搞飞机设计的,祝兰是搞表面物理的,与其让他们去白白增加风险,还不如让我上去,还能发挥一些用处。”

    “这件事情我意已决,无需再提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