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居然被薛南亭抢先。

    问题在于,右相不是一直坚定支持边军北伐的旗帜么?

    他怎会公然和天子唱反调?

    事出反常必有妖,宁元福眉头微皱,心中快速思索。

    不光他陷入沉默,其他几位部堂高官亦是如此。

    御案之后,李端一脸若有所思的表情,依旧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似乎是当真在考虑薛南亭所言的可行性。

    文臣之首,左相李道彦面无表情,心里却是苦笑一声。

    在薛南亭开口之后,老人很快便明白这是君臣二人的手段,然而他此刻并无解决的法子,因为这件事的落点不在他身上。

    果不其然,一片静默之中,执掌北衙六军的上将军王晏出班奏道:“陛下,臣不赞同右相的建议。”

    李端略显奇怪地问道:“为何?”

    王晏不急不缓地回道:“边军大捷,自当论功行赏,故而臣赞成谢尚书的提议,淮州萧都督的功绩配得上国公之爵。只是边疆初定,局势仍然不稳,兼之景朝大军随时都会南下,定、淮二州离不开萧都督坐镇。若在这个时候将他调回中枢,边疆恐有反复之忧。”

    李端沉吟片刻,又看向枢密使郭从义问道:“郭枢密意下如何?”

    郭从义垂首低眉,拱手道:“启奏陛下,臣认为上将军所言合情合理。”

    两位分掌南衙十二军的大将军刘守光和李景达也没有跳出来反对。

    至此,宁元福和丁会等人终于回过味来。

    如果按照他们最初的设想,先将萧望之的爵位捧上去,然后以此为理由请求天子将其调回中枢,枢密院这几位重臣纵然不太情愿,也不会太过抗拒。

    因为萧望之的根基在边军,就算不是孤身回京,也不可能带着一大帮剽悍下属,他在京城的势力显然无法和郭从义等人相比,届时顶多就是被任命为枢密副使。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淮州军竟然一战克复河洛。

    如此一来,萧望之若是此时回京,名望和威势将一时无两,轻而易举便能将郭从义等人踩下去,独揽枢密院的大权亦非不可能。

    简而言之,关于是否将萧望之调回京城的问题,原本应是中枢和边军之间的拉锯,而且前者很有可能占据上风,但是因为河洛大捷的横空出世,天子只需要一招连消带打便从容抽身,将此事变成文臣和武勋之间的矛盾。

    假如这些代表江南世族利益的文官坚持要将萧望之调回京城,他们首先要压服郭从义等军方重臣。

    御案之后,李端神色平静,心中一片轻松。

    登基十余年,直到此时此刻他才能体会到君王的快乐。

    不需要亲自下场,只用等下面两拨人分出胜负再做决断,而且他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施加影响。

    暖阁内的气氛安静中透着几分尴尬。

    宁元福等人不由得看向始终沉默的李道彦,眼神略显焦急。

    如果让萧望之继续坐镇边疆,天子的旨意可以畅通无阻地执行,北伐势必会继续推进,可是朝廷也不宽裕啊。

    这两年战事不断,国库渐渐空虚,再这么打下去,他们这些人估计都得掏出自己的家底。

    郭从义转头看了一眼王晏,对方的目光极其坚定,显然坚决不同意萧望之此刻回京。

    稍稍思忖之后,郭从义只好作罢。

    见堂下无人作声,李端轻咳一声,悠然道:“左相。”

    李道彦道:“臣在。”

    “你如何看待王晏的提议?”

    “臣附议。”

    李道彦目光温和,语调平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