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是他的亲弟弟,名字叫做苏洵。

    苏涣前两年担任阆州通判,赵骏路过四川的时候发现他治理得不错,而且他还是天圣二年的进士,资格资历相当老,于是去年年底就给他提到了开封做祥符县县令。

    别看只是县令,但祥符县是跟开封县并列的赤县县令,历史上在元丰改制之前,乃是正五品。

    赵骏虽然进行了景祐改制,可并未降低赤县县令的品级,所以祥符县县令的级别比一般的知州还要高,再进一步往往就是一路的从四品佐官,甚至升为从四品开封府尹也正常。

    因而苏涣算是破格提拔了,从正六品的通判直接升了一级,越过了从五品,现在又得知院赏识,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苏洵今年也是来参加科举的。

    他于七年前,也就是二十五岁的时候才“始知读书”,景祐四年,也就是赵骏应该参考的那一届,苏洵来汴梁考进士,未被录取。

    当时赵骏压根就不知道他的存在,因为那个时候赵骏都已经出去行走天下去了,考试的时候赵骏应该在亳州处理郭承祐。

    原本苏洵经过这次失利后,来年又去考茂才异等科,再次失利,自此要么常年居家读书,要么到处游历四方。

    一直要到嘉祐二年(1057年),送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入京考试,并且两个儿子都一举高中,才会名动汴梁,朝廷邀请他入仕,被他拒绝,从此沉醉于文学家。

    但至少此时苏洵还没有熄灭科举的心思,在得知今年朝廷又开恩科之后,就火急火燎地从四川赶来,想参加今年二月的春闱。

    由于亲哥哥现在是祥符赤县县令,所以自然要前来投奔。

    “明允啊。”

    县衙后院内,苏涣看着苏洵的文章,赞不绝口道:“你的文章学问已成,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很有章法啊。”

    苏洵笑道:“小弟这几年在家中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专心研究学问,确实自感增长许多。”

    “嗯,若无意外的话,今年你怕是要中进士了。”

    苏涣笑道。

    “唉。”

    苏洵叹道:“哪这么容易,要想中进士,就得少跟权贵子弟一榜,不然根本没有我的份。”

    宋代考进士自然也是有黑幕的,比如韩琦就是抓着陈尧佐、韩亿、石中立等人搞黑幕,给考官打招呼,帮自家子侄考上进士的证据,这才把他们扳倒。

    还有民间传说冯京考进士的时候,他的对手是张尧佐的外甥石布桐,若非错把冯京当马凉,恐怕冯京也中不了状元。

    所以苏洵才感叹中进士之难啊。

    不料苏涣沉吟了一下,说道:“知院最喜欢的就是才能出众的学士,所谓举贤不避亲,你若是才能不足,我是不会帮你的,但你的学问已有火候,届时我拿你的文章给知院看看,看他愿不愿意召你入仕。”

    苏洵大喜道:“多谢兄长,多谢兄长。”

    正在这个时候,外面衙役进来道:“明府,新一期的报纸来了。”

    “拿来给我看看。”

    苏涣伸手接过。

    他现在每期报纸都订阅。

    不仅仅在于要了解最新时事,还因为赵骏经常在报纸上写文章。

    所以作为赵骏提拔上来的人,自然要时常看看,以聆听知院的教诲,才能够更好地治理地方嘛。

    苏涣扫视了一眼,拍案道:“好啊,我大宋自立国八十年来,这次狠狠地出了口恶气了。”

    “哦?”

    苏洵连忙凑过来道:“出什么事了兄长。”

    “辽人猖狂,打了败仗还敢来索要好处,真是岂有此理。知院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