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就造成了双方为了争权夺利,再次对垒。

    实际上这种现象是赵祯乐意看到的事,毕竟赵祯也不希望手下个个都团结一致。所以也没居中调和,让双方矛盾加深。

    特别是赵骏行走天下的这两年,二人可没少发生斗争。

    不过现在说正事的时候,赵祯见二人似乎又要斗起来,便连忙打断道:“好了,对于早上朝议说的,把范卿调回来,缩减西北粮饷开支,你们怎么看?”

    “回陛下,此事臣以为,百官们依旧没有抓到重点。”

    王曾立即说道。

    “哦?”

    赵祯纳闷道:“什么重点。”

    王曾说道:“百官们看到的只是元昊战败求饶,范仲淹手握大权,却看不到元昊可能只是权宜之计,极有可能卷土重来。”

    “简单来说,元昊说什么,百官就信什么。而且他们只在乎范仲淹权重,却忽略了万一元昊欺骗我们,一旦我们把范仲淹调走,他再次来袭,那西北就要出大事了。”

    吕夷简也跟进说道:“西贼狡诈,元昊反复,不可不防啊。”

    “还有辽国。”

    晏殊亦是说道:“得益于手榴弹神威,元昊战败,他已亲眼见识到手榴弹的威力,就不可能不把这件事告知辽国,以让辽国对我们产生警惕与防范。历史上辽国虽未与我们交战,但此事过后,却很难说了。”

    不得不说,这三人确实是人精。宋朝的官员其实也不能说全是天真的蠢蛋,但有些时候,他们相比于外族,防范自己人更盛,毕竟唐朝的前车之鉴,让他们还是过于担惊受怕。

    只能说朝堂上那些选择相信李元昊,而不相信范仲淹的官员们也没错。

    如果信错了李元昊,最多也就是西北吃败仗而已,可要是信错了范仲淹,那在西北有几十万大军的情况下,就是国家要覆灭了。

    但在场这些人得益于赵骏,是知道范仲淹忠心耿耿,这才能够放心大胆地启用,因此双方产生的信息差,就造成了现在满朝文武与政制院这帮宰相们的意见有所差别。

    他们看的东西,自然也就完全不一样。

    赵祯觉得众人说得很有道理,沉吟着点点头道:“嗯,的确,若是朕是元昊,必然会把手榴弹的事情告知耶律宗真,耶律宗真不会蠢到对大宋拥有了如此武器而没有任何警觉。”

    “到时候辽国很有可能举兵南下,西贼元昊那边,也必然举兵响应,届时大宋会面临两线作战,臣以为,此时还尚不能把范仲淹调回来,最多把他调去河北。”

    吕夷简说道。

    “唔”

    赵祯思索之后,赞同道:“现在大孙还在西北,前些日子上了劄子,应该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就回来了,到时候问问大孙的意见吧。”

    “是。”

    众人听到赵祯满脑子只想着赵骏也没有意外,毕竟笔记本电脑装的知识再多,又怎么比得上赵骏的脑子呢?

    接下来大家就李元昊的归顺意图展开了一系列战略布置。

    一是他们不信李元昊诚心归顺,必然是要联合辽国再卷土重来,所以还是要把范仲淹先留在西北,等辽国那边的形势再看是否把他调去河北防范辽国。

    二是针对元昊的信件,肯定还是要给予一定回应。哪怕知道对方可能是在拖延时间,虚与委蛇,但大宋又何尝不是在做充足准备?

    三是河北那边也必须要加紧防备,他们本身在河北布置了二十多万军队,可能接下来还需要往那边运送兵马,挑选合适的将领和主政官员,决不能被辽国搞突然袭击杀到大宋腹地来。

    等事情商议得差不多,赵祯也很满意最近的朝野情况。改制之后,很多事情和办事效率都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