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要做出吏员改革,至少要大范围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才行。”

    王曾也说道:“臣觉得或许确实要考虑一下做出相应的变革。”

    “那大孙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了吗?”

    赵祯问。

    其实这个问题赵祯不是不知道,以前也常有正直的官员把胥吏问题摆在台面上,但一直没什么解决方法。

    整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从秦朝到清朝,这基本上属于一个两千年难题了。

    不是古人不想改变,而是实在没什么办法改变啊。

    “汉龙说,可以参考西方公务员制度,把官和吏进行区分,同样设置品级。给予他们相应的俸禄,表现优异者,通过考核,可以成为官员。”

    吕夷简把赵骏说的办法复述了一遍,但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无奈的表情。

    赵祯更是苦笑道:“这怕是行不通吧。”

    “是啊。”

    蔡齐叹道:“大宋官员数万,就已经造成了冗官冗费,若是再给胥吏俸禄,资费耗重,国库根本承担不起。”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的那样:“天下吏人,素无常禄,唯以受赇为生。”

    给官员们开那么高工资,冗官冗费就是个大难题了,再给吏员们开,那朝廷还怎么坚持得下去哦。

    “汉龙也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的意思是等以后解决冗兵、冗官、冗费问题,再提高生产力,从日本引入白银,朝廷有钱之后再做计较。”

    吕夷简补充了一句,随后又说道:“他认为将来朝廷税收更要以商税为主,农税可以适当减少,将每年农业税收大部分保留在地方,用来做县衙开支。到时候将国税和地税分开,方便经费管理。”

    “嗯,还是大孙想得周道。”

    赵祯点点头道:“他还是能明白朕的难处。”

    “第二件事是汉龙考察了江浙商贸,发现杭州、常州、泰州、苏州等地多有日本商人,他建议我们在周边多增加通商口岸,加紧与日本之间的商贸往来联系。”

    王曾说道:“日本白银内流是大势所趋,是大宋想要崛起的必经之路。先以商贸发展,想来也不会引起辽国的注意。”

    “嗯,这倒是没什么问题。”

    赵祯想了想说道:“不如朕以国家的名义,向日本发送国书,希望能加紧双方之间的贸易如何?”

    “却是不妥。”

    宋绶道:“日本臣服于辽国,若是大宋发国书的话,辽国那边必然警觉,到时候引起辽国的插手就不好了。”

    “不错,还是加紧民间商贸联络更好,继续打探日本石见地区的情况,以做准备。”

    盛度也说道。

    “那好吧。”

    赵祯点点头。

    “第三件事.”

    吕夷简见前两件事议论得差不多,才略微犹豫地说道:“此事还是事关重大。”

    “何事?”

    “是汉龙已经查出了淮南赈灾贪腐的真相。”

    “哦?”

    赵祯皱眉道:“是哪些人?”

    吕夷简就把情况说了一下。

    当初淮南旱灾,朝廷发常平仓以及国库赈灾粮米数百万斛解灾民危急。

    说实话这些米其实也只能管灾民一时,救不了一世。

    但本身这些东西就是应急用,先把灾民的肚子填饱,再慢慢兴修水利,开挖渠道,想办法让下一个季度粮食保产才是正确的办法。

    可杨崇勋、黄惟、郭承祐、孙沔等人相当贪婪,在地方上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又恰好都在淮南西路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