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米少、稻苗矮都是问题。

    要知道宋代一亩跟后世一亩差不多,约等于0.91后世亩。

    根据范仲淹在给赵祯的奏议《答手诏条陈十事》中可知,当时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

    宋时一石大概是50.2公斤,即便以三石计算,每季度宋代一亩产量其实相当于后世大概一百五十公斤左右。

    而后世基本上已经能够做到普遍一亩产稻五百公斤以上,超级杂交稻能达到亩产一千公斤。

    因此后世一亩产粮,至少是宋代的三倍,双方生产力差距,显而易见有多大。

    这还是产粮比较高的南方。

    若是北方,一亩产粮基本在二石左右,约六亿亩耕地,要养活全国近亿的人口,还要准备打仗,底层百姓的生存压力就非常艰难。

    而且很多百姓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田地,都是成为地主的佃户、长工,一旦灾荒年月,饥饿横行,是最真实的写照。

    赵骏这一路看的就是这民间疾苦,处理那些贪官污吏,便算是在为将来改变这一切,做点前期铺垫。

    五月二十六日,赵骏抵达了真州。

    杨告走的是水路,那前任霍丘县令在四川任职,淮南派出去的人拿着赵骏的手令,在成都府路将人抓获,随后坐船顺长江往江浙去。

    原本应该是到舒州就行,再走陆路过怀宁进寿州。不过赵骏已经到了江浙,那就只能继续前进,到真州等他。

    淮南东路真州码头,当赵骏的船只到达的时候,转运使蒋堂率领着诸多官吏前来迎接。

    这段时间赵骏奔波也颇为疲惫,本来应该好好休息一番,不过他还是婉拒了蒋堂设宴,在杨告的带领下,一路去了真州转运使衙门,去见一见那位前任霍丘县令。

    从三月份赵骏察觉淮南贪腐案的存在,到如今五月下旬,两个多月的时间,这起大案总算是有了眉目,抓住了一个关键人物。

    虽然黄惟估计也被逮了起来,不过他在北方,离得太远,消息没办法第一时间送达。

    因此赵骏迫切希望从前任霍丘县令嘴里知道所有犯官。

    牢房内,审问间,赵骏坐在桌案后,旁边左右分别是淮南西路发运使杨告,淮南东路转运使蒋堂。

    其余江大郎、黄三郎等侍卫首领两侧护佑,诸多禁军站在期间,声势颇大。

    房间较为阴暗,只有赵骏身后的墙上高处有一间小窗。

    窗口阳光照进来,当那位前任霍丘王县令被带进来的时候,首先就被这阳光刺到了眼睛,有些睁不开。

    等片刻后才适应下来,看到了坐在他正面桌案后,目光正严肃看着他的一张年轻的脸。

    早就听说知院年龄不大,只有二十出头,现在总算是见到真人了。

    王县令手里被戴着镣铐,押到赵骏面前,四下扫视之后,向赵骏略带着惶恐的神色向拱手行礼道:“罪官王应时,见过知院。”

    “嗯。”

    赵骏看着他,沉声说道:“王应时,知道为什么抓你吧。”

    “唉。”

    王应时叹了口气道:“罪官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了,晚上做梦的时候,都能听见霍丘百姓们饿死的哀嚎啊。”

    “听起来你还算有点良知,可寿州境内,就你霍丘县死的人最多,伱还能有一丝惭愧?”

    赵骏严厉地看着他。

    淮南大旱,淮南西路、淮南东路都受到波及影响。

    史料记载,死者数万。

    具体多少人却没有统计,可光一个霍丘县就死了近两万人,家家户户挂素縞,这样的罪孽,王应时要是真有良知,也不至于灾情这般严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