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不多,但宋朝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收入能有个二三十贯就不错了,当时打工一个月也就一两贯钱,中产阶级家庭的总资产也就两三千贯,这一年亏空相当于小老板五分之一的家产。

    像孟承起家族,虽然是开粮商的,但一年收入也就几万贯,整个家族产业可能也就四五十万贯左右,也难怪孟承起他爹不喜欢这个印刷厂,这么亏下去确实是糟蹋钱。

    至于宰相一年收入两三万贯,普通官员一年几百上千贯,那是当官的事情,跟平头老百姓可没什么关系,所以这笔钱其实已经是非常多。

    赵骏皱起眉头。

    别看他抄家抄了上百万贯出来,但皇城司还有那么多人要养。

    三千禁卫军的固定工资是一个月一贯上下,加上各种津贴,一年大概三四十贯,三千人每年开销就是十二万贯。

    然后还有两千多名察子,察子的工资比禁卫军稍微低一点,但也基本维持在每人每年三十多贯的样子,所以皇城司五千多人每年就要给出去二十贯左右。

    当初赵祯批了十万贯下来就够半年开销,如果半年内赵骏没抄家的话,他就得解散皇城司了。

    可光靠抄家属于杀鸡取卵,不能长久,还是得有自己的生财之道才行。

    现在赵骏接触商业比较短,虽然知道可以插手茶、盐、粮食等暴利行业敛财。但这些行业容易影响民生,一旦没搞好很容易造成民生不稳,因此需要谨慎对待。

    在每年花销已经这么大的情况下,再开个一年亏几百贯的印刷厂,确实不是什么好主意。

    不过赵骏也没有立即说不买,而是先在院子里看看,一边询问孟承起印刷厂的情况,一边四处观察他们的运作方式、印刷情况以及雕版模板等等。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孟承起就带赵骏往里屋去看,后面还个院子,这里是做雕版的地方,到处摆放了雕刻好的印版。

    这些雕版基本都巴掌大小,每一个字都要雕刻好,可见难度有多大。

    有六个雕刻师在里面正在雕刻。

    当时的雕版不是说有了成套就能够一直用,不仅会有磨损,而且还因为书籍每年都会更新,如注释、解读之类,导致经常要雕刻新的模板,工程量和成本都非常大。

    赵骏注意到旁边角落里有个大圆盘,圆盘似乎可以转动,上面密密麻麻摆放了几百个汉字模块,不由得好奇道:“那是什么?”

    孟承起看了一眼,便说道:“那是杭州一位雕刻匠人发明的,叫活字印刷术。这位老匠人雕刻技术不错,可惜就是没用到正道上,非要做些没什么用的事情。我之前也一直想请他来汴梁,他推辞说老了,不想离开杭州,倒是更加可惜。”

    “这老匠人是不是叫毕昇?”

    赵骏睁大了眼睛。

    孟承起惊诧道:“公子知道毕匠人?”

    “略有耳闻。”

    赵骏含糊应了一声,随后说道:“这活字印刷术挺好的,怎么无用了?”

    孟承起苦笑道:“当初去杭州请那位毕匠人的时候,确实觉得挺好,就买了一些回来。结果回来后发现,这花销可比雕版还要大,哪里用得起哦。”

    他也就买了几百个汉字,但一套满足排版需求的活字印刷术的话,最少也得有几万个活字,不同的活字排列成套。

    这样大的数量,制作成本很高,花费时间很长,一般私人的印刷作坊投资不起。

    而且普通雕版都是用泥巴烧制,泥活字的主要问题是容易破碎损坏,木活字纹理不均匀,接触水后,容易高低不平,金属活字是水性墨在铜活字上附着性很成问题。

    所以实际上活字印刷术听着不错,可在需要整套书籍的古代,还是雕版成本更低,花费的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