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之下,随象更为关注。

    随象……

    “你说得很好。”却不是随象之声,而是大庭炎帝。

    “国,确实很多,九州之地确实不需要多出一个已经灭亡的大庭国来,苟延残喘,或是花费数百年来积蓄成长。”

    望向西方,昆仑之地,如今灵气复苏,妖邪入侵,人族没也只有数百年的时间,大劫就将至了。

    “伱由心罢,正如你所说,你此时所欲,是为此时乃至后世之人族所需。”

    大庭炎帝化作道相,冲入天际,拱卫在风允道相之南。

    帝新印见此,也化作道相,拱卫在风允四周。

    姯印……

    而随象见此,只能气怒一哼,却还是与三位帝者一同。

    四帝拱卫,天下皆观。

    在吴国太湖之南,迁徙而来的风氏一族。

    大庭宗伯惊醒,抬头而望。

    “大庭古帝!”

    “风子前往大庭旧都了!”

    宗伯大喜,眼睛垂泪。

    风氏,遭到太多的劫难了,此时在吴国之下苟延残喘,正是在等此刻啊。

    “大周衰败,此时自顾不暇……大庭旧都在鲁国,鲁国却是大国也……”

    “快,召集风氏子弟,前往鲁国曲阜,绝对要守住风都!”

    可不等人来,再听风允之声,浩荡在天——

    “人族缺庇护之地,有巢祖创巢穴,聚之成部族,家国也!”

    “人族缺养育之物,燧人祖传燧火,钻之生火焰,成长也!”

    “人族缺生存之物,知生祖创生产,造之为器物,生活也!”

    “女娲定规、助繁衍、教人类、记《洛书》,造化也……”

    “伏羲制矩、创八卦、立人伦、叙《河图》,文明也……”

    ……

    一桩桩先贤之要,影响整合人族进程的事情,被风允一一叙述。

    而至此代,论毕《周礼》之后,风允正声道:“今日,允去人族之大庭国,留人族之风都学宫!”

    “允!”新印先声。

    之后是姯印,随象,大庭炎帝。

    四位大庭古帝皆允。

    大庭国宗祠几字,逐渐变化——风祠。

    任何人族之圣贤者,将皆供奉于此,以期许后人能铭记,当然,风允还有别的想法!

    道天之地,唯有少数人方能接触。

    但他有造化道,可以泥人为寄托,亲临其境,一观天下之术为引导。

    如老子一般,行一气三清之术,在道天留下一分魂,就可为人族勾通道天。

    到时,有学之士入风祠,可接受道天之考验。

    此法虽不如自我道天,但也是磨砺成长的好途径,对人族而言,是为大善之法。

    光此一法,风都之学,就可传千年而不衰也。

    如此计较,风允周身,也随着玄气升腾,不断冲击。

    但他还需压制一二。

    “二鼎!”

    九鼎之二,扬鼎,荆鼎从风允袖中飞出!

    “轰!”

    二鼎落入了风祠当中!

    其声震撼,九州之人皆能闻。

    “九鼎之重,人族难举,唯有九鼎认同,方才能拿,此时落地,却是要利用九鼎之力,以改变这方天地的人族之道!”

    风允望天,那是一望无际的驳杂气息。

    这些气息就是灵气复苏之迹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