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那些修行楚相之法的权贵们,却都不约而同感受到了力量的浮动。

    楚灯!

    目光灼灼,即使是昭阳也不由望向风允手中的楚灯。

    但却更加担忧一旁的楚君,把持不住。

    就见楚君凝视楚灯,难以移目。

    方才因为气运而担忧,此时又多了一件愁事。

    夺?

    没错,这是楚君第一个想法。

    但方才风允那句——行楚之德,自可证之。

    还有每一位楚人都高喊的——感先祖开辟我楚,谢风子记撰楚之德行。

    可都还在耳边震荡。

    夺,不是比盗还无德?

    那样,楚国真成蛮夷也!

    再看已经与楚国气运缠绕在一起的风允……

    楚君仿佛看到,风允所书《列国·禹越》中,越君的视角。

    手持楚灯的风允,与手持《大禹赋》的风允重叠在一起。

    在禹越是以治水之德而不敢动。

    此时是以开楚国之德而不敢动。

    “还能接受,不是百越之国相就好。”

    知晓风允必将离开楚国,楚君目光逐渐清明,有了打算。

    而天空中,那两道神相,也缓缓消散。

    不,不是消散。

    而是化作玄气,似乎又要上演一场观世之法。

    但没有。

    只见,化作了一根倒地的木材,其上是被雷劈,燃烧殆尽的枯干。

    一位身着兽皮的老者,出现在楚地上空……

    钻木取火?

    风允这时,才继续道:“看火之人,为何为神?”

    风允问。

    也不等人答,就道:“火之伊始,燧人也,祝融之伟岸,为人族护火也……”

    风允将自己所知的,关于燧人氏,与祝融的事迹。

    随着深入,楚人如痴如醉,听着这古老而充满传奇的故事。

    “火之文明,何分蛮夷…”

    “燧人生火,人族大德;知燧者,不可忘之,不知者,知则缅怀,知而忘之,不认其德者,方为蛮夷。”

    风允看似是说不忘燧人,但燧人代表的,更多的是那人族荒蛮,艰辛而求生,不屈而自强,为人族传承而砥砺前行的历史使命。

    所谓蛮夷,也是这样区分的。

    这就是风允给燧人祖的答案。

    当然,还需在楚人身上实行,才是真的回答。

    “护火之人,是为神也…”

    风允又说祝融,其在楚人记载中,是为南方之神,火神,而看火之责,在风允看来却是护火之责。

    挡天火,拦地火,昭显天地之光明,守人族方圆。

    护人火,生柔五谷与材木,育人族希望。

    这也是祝融被称作神的缘故。

    神,是人族赋予的称呼,代表人族的认同。

    其既是权柄,也是责任。

    “楚人……祝融-吴回之后也,其心若德,可寻先祖伟力,其心若鄙,自绝先祖遗风。”

    风允为楚人,正名。

    楚人,非看火蛮夷。

    以燧人与祝融-吴回为祖,楚国人,皆有先祖荣光可仰望,心无自悲。

    若周礼之国以此为嘲笑,楚人也能按风允所说——行楚之德,自可证之。

    若楚人自己不把握此次正名,那风允也无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