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答案,是老聃和风允,道中最大的不同之处。

    “先生说少欲而国,寻人之自然;但余却更希望成人之欲,而束天地之广…”

    “当然,先生与我都清楚……”

    “少欲养人,却不养人族;多欲养人族,却不养人,此为难解之辩。”

    “……”

    两人沉默以对。

    却不知,此时两人论道之声,已经飞入天穹之上,化作一人首蛇身之相与一老者骑牛之相,充斥天地之间,被曾国之人所观……

    道!

    影响人族之传承,圣人之路的力量,此时在曾国上空,徐徐生辉,散发着庞大而瑰丽的气势。

    遮天蔽日,两位的道相冲击着世人的心神……

    “这就是道?”有人不禁感叹。

    而也有人不解:“什么是道?”

    似乎有人在为其解释——

    就远来说,黄帝之道,曾经五帝之首,人之共主,炎黄之名,对人族建立了更为秩序的时代,无数后代以此为尊,其黄帝之实力,是为圣,不知高处之圣。

    其之后的五帝,大禹亦然……

    就近来说,文王创《周易》,为周易之道,是为明确所记的圣人……

    武王伐纣,改天换日,以天子建国,诸侯安家为天下新规,成为圣君……

    而再近一些,众人皆知晓的道——

    周公旦以《周礼》的礼道,为周王朝的新矩,也是此时的第一显学,束缚了数百诸侯国,整个华夏主流,可见道之威力。

    礼道显学外的显学,还有——文道、武道、炼气道、气运道。

    除显学外,也还有隐学,其多为文武炼气、气运的分支,或补充、或其余。

    就如周公旦之文易-《解梦》。

    太公之武统-《兵法》。

    皋陶之治国-《刑典》。

    女娲之巫道。

    等等。

    此时风允与老聃的道,隐隐成型,其上道相就是最好的证明。

    闻道,这是入圣之基。

    是天下异人都梦寐以求,终生难得之机。

    如今,曾国有学之人都不由望来,聆听其道,欲从中找到自己醒悟之言。

    再看亭下——

    “阴阳之变,万事万物,皆有两面…”

    风允的道相之后,一轮阴阳鱼栩栩如生,交玄不断,一展阴阳之变化,万物之始终。

    老聃诧然,盯着阴阳图,口轻呼:“你发现了道的模样?”

    随即一愣,突而大笑。

    其笑声穿透了整个曾国。

    笑毕。

    “小友之道,老夫大赞而无论,同道而相望也。”

    “但老夫有一询问。”老聃似透过亭顶,望向风允的道相,眼含赞叹,却也不犹豫而言:“敢问,小友是欲让世人皆行,还是独自行此道?”

    世人皆行,需将道广传世人。

    独行此道,是为出仕一国,以一国而行世人。

    此二者,一为师,一为君。

    风允不假思索说:“若是可以,我希望世人皆能自己。”

    “同时也望国能重民而得民之重,与民同乐,乐中取道,使人族繁衍生息,永不绝也……”

    风允目光诚恳,但他却不知此话让老聃久久难语。

    老聃眼中,似乎看见了春夏时的野草,自由而长,比之他的少私寡欲,无为而治来说,这是另一种极端,肆意行欲,其欲因人而异,异却同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