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之声和李聃无关,那内侍帮着整理。

    “聃先生,您真的要走吗,若是您和太保说明,太保定然会留您的。”

    李聃摇头:“人生有序,我鲁国的好友因病而卒,而大周又在此时辞去我,我如何能不顺之而为呢?”

    “鲁国好友?”内侍暗叹。

    “聃先生是大德大能之人,呆在大周典籍宫也是小用了,先生会出仕他国吗?”

    闻言,李聃摇头:“吾为寻道者,而非布道者啊,我的道,有人学是天为之,无人学是命为之,无为有为,无需我去行之。”

    收拾包裹。

    “劳烦内侍大人,为余寻一青驴,我也好走些。”

    “唉,我这就去。”内侍退去。

    李聃拿出那份讣闻。

    其上诉,那位好友无后人办理丧事,是一位当地的士族之寒门所助葬。

    “孔丘,孔仲尼……应该子姓之后,家寒却尊礼而行,也是难得。”

    “走吧,顺势而为,心无枉然。”

    ……

    “允师?”邹衍又探出头来。

    风允只道:“略有突破,无足道尔。”

    邹衍撇撇嘴,但风允不欲说,也只能乖乖回侧殿去看书。

    风允淡笑,目光微明。

    如今他道已明朗,只需勉而行之,终有所获。

    至于百越之事,也越发明朗。

    先天玄道,长的不只是力量,更多是对道的理解。

    风允如今的玄道在观世之法上。

    此法下,对局势的看待也越发明朗。

    “邻国之事还需酝酿……”

    风允看破玄机,局势之间错综复杂也能发现可用之处。

    “来人,去寻些懂得耕作的老人来,余有农耕之事相问。”

    “诺!”

    待人去寻,风允沉思。

    “不急,循序渐进,方能让几国入局。”

    “如今须先将百越之内的部族归一。”

    风允等待,如今策令皆出,就看形势演变……

    而就在各族都因为受到风允的陈情之言,各有动作时,风允也在向九黎长者,虚心请教农耕之事。

    “稻,禾苗也,九黎三苗是最先种稻的地方,之后才传入炎黄之地,归为百谷之列。”

    “之前百越国因为风泽之神,不敢大规模种稻,如今风泽无神,也该重拾禾苗传承。”

    风允不禁感叹,明明是禾苗之祖,但却因为信仰而崩。

    若不是百越国新建不过几十年载,信仰风泽之神不长,怕是这禾苗农术都要失传了。

    但就算如此,风允也寻了几十位老者,才整理了一份粗浅的农术。

    “不行,仡氏以猎,这农术甚少,还是得从别的部族想办法。”

    “来人,让已归国策的部族,以《九黎音字·表》,收集农术……还有巫医之术,送来仡城,在国策统一后,此些功劳也计入大小公碑,且以此分九黎十部的职位。”

    “诺!”

    典籍宫内,每日皆有情报政令传输,热闹非凡,一时间亦然是百越国的政治之地。

    百越王却也不闲着,此时在城外训练起黑虎部的甲兵,以作不时之需。

    ……

    几日后。

    “报,如今小部族皆已归入国策!”

    风允许诺不少优待,给予迁族保障,小部族如何能不答应呢。

    对这样的结果,他是没有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