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半导体学院和汽车学院都已经尝试到了甜头,成为了国内数一数二的存在。

    材料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等其他方面的学院建设或者重组,他觉得也是可以继续展开。

    以前他不是校长,有些动作不好搞的太夸张。

    现在就不一样了,只要占理,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搞。

    以南山集团在华夏的实力,也完全可以支撑起岭南理工大学的这个变化。

    在跟向昌乐深入的交流了半个多小时,曹阳基本上清楚了他的想法。

    这种对南山集团来说没有坏处的事情,他自然是支持的。

    毕竟各个集团要发展,单纯的依靠挖人肯定是不够的。

    关键还是要自己能够培养人才。

    南山集团自己去修建一所学校去培养的话,费时费力,吃力不讨好,意义不是很大。

    公司内部有培训中心就差不多够了。

    剩下的东西就跟岭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展开合作,从大一的时候就开始展开一些合作办学,让更多的人才一进入到南山集团就能立马上手工作。

    这对学生、学校和南山集团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老师,您刚说的那些方案,我完全同意。”

    “回头让人事部的刘友梅跟学校对接,争取把各个分公司的需求跟各个专业的情况都进行对接。”

    “然后我们也抽调一些人员兼职担任各专业教材的合作编辑,让我们的教学内容也能够跟上最新的技术发展。”

    曹阳这话,让向昌乐松了一口气。

    这一次向昌乐提的要求有点多,相当于把岭南理工大学彻底的绑在了南山集团身上了。

    他还担心曹阳会不同意呢。

    毕竟岭南理工大学的实力虽然不错,但是放在全国来说,肯定还不是最尖端的。

    而南山集团的影响力和实力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

    正常来说,人家应该去找清北合作啊。

    “这个确实是很有必要,我们的不少教材都还是八九十年代编写的,虽然有所更新,但是很多内容都是比较陈旧的。”

    “如果南山集团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配合我们一起编写新的教材的话,对于学生的培养来说也是很有好处的。”

    向昌乐自然也是知道高校教学之中的一些弊病。

    不过有些东西要改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一方面,各个专业的教材,背后都牵扯了许多利益。

    基本上每个高校同一个专业使用的教材都不是同一个人编写的。

    大多数情况下,专业教材都是本校老师编写的,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利益,不能多说。

    但是这情况必然会导致很多教材的内容是没有及时更新,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

    比如关于汽车构造的专业课,几年前南山变速箱还不够厉害的时候,各个汽车构造的教材里面都是重点介绍手动变速箱,自动变速箱基本上是简单的介绍一下就跳过去了。

    但是实际上大部分的轿车都是使用的自动变速箱,你让学生天天去学习手动变速箱,毕业之后如果从事变速箱相关的研发工作的话,显然就要补不少的功课才行。

    同样的,在碳纤维材料相关的教材方面,就更是落后了。

    没有南山碳纤维之前,国内连T300碳纤维都是生产不出来的。

    相关的教材自然也没有办法就碳纤维的生产和研发做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介绍。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

    华夏的碳纤维技术已经是世界领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