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有人听到这话,不服气道:“大将军何必如此抬举楚人。大将军五年前率百万之师,领着我们大破魏赵徐数百万之军,长垣一战,令三国丧胆。

    最后若非楚贼背信弃义,断我粮草,大将军早就带着大军平灭三国了。

    那黄玄以往也就欺负一下江南鼠辈,战绩也是平平,如何能比得上大将军击破的九州群雄?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也能被吹成名将。

    那江南的名将,也就这样了。”

    五年前,魏赵徐三国二百余万大军来犯,梁国彼时久战疲弊,兼之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被大大分薄了兵力。

    最终,东拼西凑之下,只能聚集百万之军应对。

    那时局面可谓是危急万分,亡国只在旦夕之间。

    也正是在这时候,燕云庆挺身而出,领受重命,接过了统兵御敌的职责,率着百万之师抵御魏赵徐三国两百余万大军。

    燕云庆仔细研究之后,认为三国内部利益不同,各存心思,配合必有破绽,于是大胆的采用了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策略。

    利用魏帝急于军功立威的想法,诱使魏军与联军大队脱离,孤军深入梁国荥阳郡之长垣县,而后于长垣之野,率军与魏国决战。

    魏军轻兵急进,士卒疲弊,面对养精蓄锐的梁军,根本不是对手。

    最后被一战击破,数十万魏军丧命于长垣,梁军大获全胜。

    此后梁军乘胜追击,追着溃逃的魏军,就杀向了赵徐二军所驻区域。这二国之军先被魏军大败的消息惊吓,后又被魏国溃兵裹挟,士气一下大丧没,彻底没了死战之心。

    在梁军的一阵勐攻之下,也丢了营寨,跟着魏军一起逃命了。

    如此,魏赵徐二百余万大军,就这样被燕云庆带领的百万之军给杀的大败,死者逾百万。

    三国由是元气大伤,此后再无力与梁国争锋。

    燕云庆也借由此战,奠定了自己天下名将的威名,成了梁国、乃至整个九州都炙手可热的名将。

    说实在的,与这位新星名将相比,黄玄这个名将,无论是战绩还是名气,却是逊色不止一筹。

    也难怪,听到燕云庆夸赞黄玄,他的部下中,会有人不服气了。

    “好了,我虽得陛下的信任,和同袍们的相助,侥幸有了些名气,被人称之名将。

    但我深知自身本事,就不敢因此便自得自满,开始小觑天下人。”

    燕云庆听了部下的话,摇了摇头:“楚国自草莽中崛起,期间平定击败了江南扬州群雄,先后平灭了大小十余国,击败周宁霸主,镇服了千万兵,方能有如今基业。

    似这样一个厮杀中建立的战国,其建国之将,又能差到哪去?

    须知,江南的那位楚帝,可也是名将。其成名,比我早多了,四十年前便为天下人推崇。

    论知兵,天下莫过于其人了。

    能在这样一个人的麾下当大将,必是有真本事的。

    楚帝将黄玄派来阳夏,还不能说明对面楚将的厉害吗?”

    燕云庆看着自己那些部下,意味深长的说道。

    而听了他这番话,众人皆是神色一凛,肃穆了几分。

    便连方才开口的那人,也不再多话了。

    这不是燕云庆口才多好,一下就能把这么多人的心思统一。而是他拿来举例的人,实在太重量级了。

    如果说黄玄、或者楚国诸多大将的名将称号,说出来,会因为战绩的问题,有大把人跑出来质疑的话。

    那么在楚国之中,有一个人的名将资格,就绝对无人敢多做置喙,那就是楚帝陆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