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里。

    照此情形,别说平安回到国内了。

    就是能否在四面楚军合围过来之前,离开江夏范围,都是个问题。

    关键时刻,还是武安侯当机立断,从军中各营抽调精锐,组成了一支完全由内力武者构成的队伍。

    聚集了千余精锐,由自己亲自率领,几次设计埋伏,狠狠的打通了楚军骑兵,斩首上千,这才将楚军游骑吓走,再不敢前来冒犯。

    没了楚军游骑骚扰,宁军逃离的速度,无疑快了许多。

    一日之间,就走了八十余里,算是脱离了江夏战场。

    可离开江夏,没走多久,逃离的宁军又遇到了从螺口渡方向,赶来拦截阻击的楚军。

    螺口渡那边,楚国有四万禁军,两万水师,实力堪称雄厚。

    在接到陆渊命令之后,赶来此地没多久的寒华当机立断,直接留两万水师守备渡口,自己则亲率四万禁军,赶到螺口渡东南方向的一处官道路口,进行阻拦。

    此时宁军已经赶了一日一夜的路,可以说,精神肉体都疲惫到了极点,战力根本不在巅峰状态,能保持个三五成都算好的了。

    无论怎么看,面对以逸待劳的楚军,这股宁军最后的结局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被拦截下来,最终被围攻至死。

    可这危难之际,总是有奇迹出现的。

    最后关头,又是武安侯站了出来。

    因为知晓大军疲惫,战力不堪,难当大用。

    想要击破前方楚军拦截,就必须以雷霆之势,聚力于一点,方能起破敌之效。

    所以白义安面对拦截,没有动用数量更多的大军强攻,靠人数优势消耗突破。

    反而是从军中各营,招募敢死精锐,挑选还有余力,同时武力也更强的勇士,组成了一支五千人左右的选锋军。

    最终他亲披甲胃,带着这五千选锋军,先登破敌,奋勇厮杀。

    血战数个时辰后,靠着这不要命的打法,以及在期间拼着重伤,将楚军将领寒华击得同样重伤逃遁。

    在付出了三千多选锋精锐的伤亡,以及留下了近万宁军尸体后,剩下大军终于是突破了楚军的拦截。

    而后同样受到重创的楚军,以及险些丧命的寒华,终究没敢继续追来,继续拦截。

    只是在宁军后面,汇合了那些同样被打怕的楚军骑兵,隔着十里远远吊着,尾随窥视。

    宁军则在这连番血战,不断突围赶路之后,领着剩下仅存五万左右的残兵,一路艰难抵达了眼前的永兴县境内。

    这里是楚国洞庭边境,与对面的宁国豫章瑞昌县遥遥相望,只需跨过此处,便可进入豫章浔阳府。

    浔阳府内,有豫章第一大湖彭蠡湖,此湖湖水与长江连接,蔓延豫章北部数府,灌既了不知多少肥沃田地。

    也因此,此地水运便利,钱粮富庶。

    宁军只要逃回浔阳府,靠着该府的积蓄,此时缺粮的窘境,立时便能得到解决。

    同时因为是彭蠡湖与长江交界之处,地理重要的缘故,浔阳府的府城之外,宁国还特地设立了一处水寨,驻扎了上万水师,有数百艘战舰。

    只要能逃回去,抵达浔阳府,那么靠着这支水师接应,不论是一路顺着长江而下,返回国都金陵。

    还是沿着彭蠡湖南下,赶往郡城南昌,进行救援,都是方便无比。

    生路便在眼前,所有宁军都看到了希望,自然不可能放弃。

    在接连击退了楚军,取得了数次胜利之后,所有人都相信,只要有武安侯在,只要白将军在,自己肯定能返回家乡,返回宁国。

    凭借着能力勇武,以及立下的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