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开疆扩土,增强自己的国力,聚拢更多的气运,以此加速修行了。

    前番北伐周国,两次听从武安侯的安排,冒险做出奇袭。此次又不顾国中初立,内外局面还不稳定,继续想着讨伐大长和国,吞并此国。

    这诸般急切决定,很难说没有丹鼎道的一份功劳。

    若没对方带来的沉重压力,以陆渊的寿命,以楚国的潜力,大可一步步安稳发展,何至于如此急切?

    好在,陆渊对此,也没什么好说的。

    当初是自己做下的决定,而丹鼎道的援助,也确实帮了自己大忙。

    前番北伐能够胜利,丹鼎道援助的军费和那些武器物资,也是功不可没的。

    自己竟然承受了这些好处,自然要承受好处背后,所附带的风险。

    对此,在走上这一条道路的时候,陆渊就已经做好准备了。

    无怨无悔。

    不过此时嘛,安丘还未到来,陆渊也并不知晓这一切。

    当然不清楚,丹鼎道的威胁,已经快要临头。

    此时的他,注意力正被苏国那边发生的一场叛乱,给吸引过去了。

    ……

    “苏玄歌这几年横征暴敛,把国中百姓往死里逼,此时总算显出恶果了。”

    议政殿内,陆渊手中拿着皇城司,紧急从苏国送来的情报,不由慨叹道。

    在他下方,听大王这么说,崔长青和李维不由好奇看了过来。

    陆渊察觉到,不由笑了笑,然后将奏报递给他们:“两位贤卿也看一看吧。”

    两人连忙接过,然后凑到一起看了过去。

    看着看着,脸上都不由露出了震惊。

    崔长青更是讶道:“苏国竟然民怨至此,令各地叛乱!”

    是的,这份奏报中的信息,说的就是苏国叛乱。

    事情还要从今年十一月,苏国的年税说起。

    此前就提过了,苏玄歌出于自己的野心,同样也是为了自保,于是丧心病狂的在国中养起了十万职业军人,甚至还在地方搞起了民团制度。

    可苏国不过是个小国,立国的郁林郡原本也不富庶,国内多山岭、少平原,并不是产粮大郡。

    也就是靠海,能做点海贸生意,勉强算有些进项,不至于穷的叮当响。

    可即便如此,先前还经过了静海国的肆虐,使得此地更为穷困了。

    等到苏玄歌去那边立国的时候,举郡上下,只剩下堪堪两百万人。

    这么个山区穷郡,户口也不丰茂,又能榨出多少油水来?

    按照陆渊的估计,正常五税一的情况下,一年顶天也就五百万两银子了。

    可这五百万两银子,哪里养得起十万大军?

    所以早早的,甚至可以说是原先宁海国立国不久,苏玄歌就在国内加了赋税。从原本朝廷时期的五税一,改为了四税一。

    同时除了那些正税之外,还填了各种名目的杂税,用来搜刮银钱。

    如此种种不择手段之下,苏国一年的税赋收入,这才从原本的四百万两,暴增到如今翻了一倍的八百万两银子。

    这可是八百万两银子啊!

    要知道陆渊的楚国,三郡十七府之地,有着两座郡城,人口接近六百万,国内还有江汉平原和洞庭湖两大产粮重地。

    还有着长江、汉水沟通周、梁、宁、西川、汉中诸国,能坐着国际往来的水道贸易。

    再加上有着崔长青,孙思文等人的辅左,数年来不懈的招揽天下人才,上下一心,吏治清明,行政效率极高。

    有着这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