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及时安抚下去,只怕这些人会成为地方动乱的引子,变为隐患。

    甚至好不容易迁来的人口人才,要不了多久,便会想办法逃回周国,白做一番努力。

    还有襄阳郡那边,当地的百姓虽然没被陆渊迁移,但刚刚从周国人转变为长沙国人,这种身份的巨大转变,可没那么容易认同。

    想让他们从心底里改变周人的观念,认可自己是长沙国人的事实,自然少不了努力。

    因此安抚这些周人、西川人,同样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而一场大规模的科举,大规模的开科取士,无疑是能够大量收拢地方士人之心的。

    大伙读书,十年寒窗,为的不就是做官吗?

    只要你能让我做官。

    那么是周国的官,还是长沙国的官,想来很多读书人,都不会太在乎的。

    更不用说,那些读书人此时身份上,就已经从周人转变为了长沙人。

    别管这种转变,是强迫还是自愿的,这种转变,就已经成了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那么做长沙国的官,对于这些已经成了长沙人的读书人来说,心理负担就更小了。

    而如果能够收拢他们,借由他们在地方和移民中的声望,有他们帮着宣传和安抚人心,那么陆渊吸收和消化那些强迁来的移民,无疑会轻松许多。

    有着这种种好处在,他自然不愿意这么快开科举。

    ‘最少也得等这些新收领土,还有移民中的读书人得到消息,然后赶来长沙参加科举才行。’

    陆渊心中这般想着。

    但尽管他想得好,可崔长青说的事情,却也是事实。

    拖了半年,长沙内外的三国士子,真的已经等不起了。

    不快点解决他们的期盼,那不等陆渊收拢周人、西川人的人心。他原本靠着前两次恩科、科举,在三国士子中建立起的声望,怕就会直接跌落不少。

    “崔相说的确实有道理。”

    陆渊叹了口气,然后道:“这样吧。在十五日那天,在城内举行科举。但此次录取人数,先定为五百。先选拔出一批官员来,充实两郡八府之地,搭起地方官府的骨架来。

    然后到明年三月,再开一次恩科,取士八百,彻底补足地方官员缺额。”

    左思右想之下,陆渊最终只能选择这么一个折中的办法。

    先给一部分名额,那一部分人先考中。

    这样的话,大伙各凭本事,考场上争胜负,没考中也别有什么怨言。

    而有的这个疏导口,原本那些士子因为长期滞留在长沙城的怨言,也能得到疏解。

    甚至因为明年还会再开一次恩科的缘故,说不定这次科举落榜的人听了,反而还会更加感恩戴德,从心里面欢欣鼓舞。

    毕竟三年四次科举,连开了三次恩科,这等礼遇士人,奋发向上的朝廷,谁能不拥戴喜欢?

    反正崔长青就很喜欢,并且发自内心的感到庆幸。

    故而此时他听了陆渊的话后,当即行礼道:“有大王此诏命,天下士人,从此归心矣。”

    陆渊闻言,不由哈哈大笑。

    ……

    次日,朝廷将开科举,取士五百的消息,很快就在长沙城内传开了。

    虽然比起原本预计的取士一千,人数整整要少了一倍,让不少人都颇为失望。

    但即便如此,一场科举取士五百,其实也是一个颇高的数字,比起往年一郡只录取百十人,依然要高上许多。

    嗯,是的,这次的是正常的科举,并非恩科。

    毕竟陆渊的长沙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