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来做,在地方府县安排上官员,那就是差不多七百余人的缺额。

    甚至如果要在这六府之地上,组建郡府的话,那缺额可能又要达到千人之多。

    这么多的官员缺口,陆渊想要填补,当然只能再开一次科举了。

    不过科举之事,现在也是进行筹备中,没那么快开始。

    对于江北之地,新收复的领土,他打算先军管个半年,然后再安排官员。

    而这半年之内,只是用来筹备新科举的时间。

    上一次科举,陆渊收获极大,因为吸纳了宁海南海二国士子,使得他气运都增长了不少,算是尝到了甜头。

    因此这一次科举,他打算再派一些细作,前往南海、宁海,在这两国继续做着活动宣传。

    上次科举,南海、宁海两国虽然来了八千士子,但这并不是两国极限。

    在两国之内,还有四五千符合条件的秀才,没有前来参加科举。

    而且上次科举之后,也有不少参加完科举的两国士子,返回了南海、宁海二国。此次再开恩科,又选拔千人官员,自然得将这些人给叫回来才行。

    看看吧。

    我长沙国不到一年之内,就接连三次开科举,前后录选了两千余名官员。

    这国运,这上升势头,这对士子们的有待,这升职机会……

    凡是知晓了的读书人,那可不得削尖了脑袋,拼了命的往长沙国涌来。

    而其他国的士子,跑来了长沙,为长沙国效力。那不就是变相的,削弱了其他国的人才储备。

    如此本国人才多多,为国家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而它国人才贵乏,缺乏优秀的人才治理,导致国势下降。

    此消彼长之下,哪怕不进行战争,别国也相当于在自我削弱了。

    对于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陆渊自然使的开心。

    而且这次科举,范围也可以不止局限于南海、宁海、长沙三国,新开拓的江北六府,甚至即将准备建国的西川两国,都可以纳入选官的范畴。

    只要将这几地的精英,纳于统治体系之内,那自然可以收拢这些新开拓领土的人心。

    甚至西川两国,也可借此收买他们国内的士人之心。

    “就是不知道济慧与乔康全两人,会不会像严望秋与苏玄歌那般,排斥国内士子,被我捡了便宜。”

    陆渊心中这般想着,却是已经决定,过些时日,等寻到机会,便去试探一二。

    不过以他估计,乔康全那边或许不好说。

    毕竟他们出生世家,又与朝廷亲近,自然知晓那些读书士子的作用,因此想从他那边捞人才,或许有点困难。

    但济慧圣僧那边,应该变简单许多。

    毕竟对方身份特殊,为一派佛宗圣地的圣僧,人想建立的是一个佛国。

    而对于这种佛国,那些读书人自然是不感冒,甚至敌视厌恶的。

    同样的道理,这种佛国,治理国家,靠的是信仰,靠的是戒律,而非王法伦理。

    读书人在佛国之内,作用其实也不大。

    从这角度想想,济慧圣僧那里,或可多做些文章。

    陆渊记下这点,手中最后一行字也已写完。唤来亲兵,遣人将几封信分别送往各处,他手上总算也空了下来。

    如今大军休整,暂时也没多少军务,闲下无事,陆渊也就继续修练起太平道书来。

    这些日来,随着后方长沙国内各级官员到任,地方生产渐渐恢复,百姓和乐安宁,他身周聚拢而来的气运也变得愈发多了。

    而北伐以来,陆渊更是连战连捷,不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