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看着一张张,对未来多了一丝期盼的面孔,他在心中默默暗道:一定会成为惊喜的!

    又闲聊了几句,众人就各忙各的散开。

    朱棣匆匆返回自家麦田,寻找玉米秧苗。

    刚才对乡亲们说的那番话,有部分内容,他撒谎了。

    整个五月份,他都在忙教学、去山里选制作毛笔的木材、搜集鬃毛、制作毛笔。

    虽然也抽时间,看过庄稼长势。

    但只是站在田边看看。

    还真没关注,玉米种子有没有发芽,长势如何。

    朱棣没走几步,就眼睛一亮,找到了一株!

    不远处,还分散着七株。

    瞧着翠绿秧苗,笑着自言自语:“乡亲们都期盼着,你们能给他们的艰辛生活,带来一丝惊喜。”

    “你们可长点心,争点气!”

    “听到了吗?”

    其实,他有些担心,玉米无法适应,大明时期的气候。

    即便在此之前,没种过地,他也知道一个道理,气温、降雨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对农作物的发育、成长产生很大影响。

    “不行,再看看……”

    乡亲们的生活,太需要一点惊喜来调剂,可能,一点惊喜,就能让他们高兴一整年。

    就像村里办学堂。

    都两个月了,他们每每提到学堂,脸上还是会情不自禁,流露出激动的笑容。

    朱棣三下五除二脱了鞋子,就沿着麦陇,一行一行仔细搜寻玉米秧苗。

    ……

    “78”

    ……

    “86”

    ……

    “157”

    ……

    “283”

    朱棣从最后一行麦陇走出来,站在稻田和麦田分界线上,笑了,“这块地,种了300粒种子,283株发芽成长,是个好兆头!”

    不错的发芽率,初步证明,玉米对大明时期的气候,适应的不错。

    现在,他才更有底气,给乡亲们一个惊喜!

    ……

    心情极度愉悦中,干活又好又快。

    临近中午。

    日头高悬。

    气温越发闷热时。

    朱棣已经把水稻田清理了好大一块。

    田边,累积了一堆堆杂草。

    “四郎,收工回家吧。”

    “四郎就是能干,一上午拔的草,比俺们两个人都多!”

    ……

    这时,乡亲们也陆陆续续收工回家,经过朱棣的田边,看着清理干净的稻田,以及整齐堆在田边的野草,哪怕早见识了朱棣干活麻利,还是不由纷纷惊呼夸赞。

    朱棣笑着打招呼同时,从田里出来。

    在水渠边,把手脚洗干净。

    又从野草中,挑选了一些大黄、小黑、小蠢货喜欢吃的野菜、野草。

    收拾妥当后,和乡亲们聊着天,回家。

    刚进院子……

    香味扑鼻而来,争先恐后,蜂拥窜入鼻孔。

    徐妙云听到动静,走到门口查看,看到朱棣时,顿时笑了:“饭马上就好。”

    朱棣把一部分草添到马槽,笑着询问:“做什么好吃的了,光闻香味儿,我都要流口水了。”

    闻言,徐妙云莞尔一笑,“孩子们太皮了。”

    “我们不是去荷塘边练字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