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土献民也能把我们燕藩的文化、文明在短时间内,推到一个很高的高度,这有利于,形成四海之上,以燕藩为中心的文明、文化中心。”

    话中,朱棣含笑看向蓝玉,“到时候,恐怕世界文明的中心,也会从大明向燕藩转移,这样的情况出现,必将引起一群中原有为读书人,尤其是青年读书人的奋发,有利于促进中原革新。”

    蓝玉笑了。

    献土献民对中原文明中心地位的损害,他当然清楚。

    他早已不是昔日的蓝玉了。

    他之所以支持此事。

    就是希望,燕藩文明、文化吸引一批人,扩大大明境内的革新势力。

    不过,他也得提醒燕王,“王爷,献土献民也会刺激到一大批保守派,这些人,只会更加痛恨燕藩……”

    朱棣不在乎的摆了摆手。

    忽然神色坚定道:“走吧,不管做什么决定,先回金陵,听听小早川仲业怎么说。”

    ……

    就当朱棣一行人,结束土桥村之行,快马加鞭返还金陵之际。

    东宫。

    太子书房。

    胡惟庸、黄子澄、齐泰、吕本联袂觐见,并且将事情原委讲于朱标。

    书房内格外安静。

    所有人都看着朱标。

    某刻,朱标收敛思绪,看向站在左右的朱允炆、朱允熞,“允炆、允熞,对此事,你们怎么看?”

    说实话,这件事,他即心动,又有很多顾虑。

    稚子童言,他想听听两个孩子怎么想的。

    朱允炆微微抿唇,看了眼朱允熞,作揖回答道:“父亲,献土献民影响太大了,这是古往今来,衡量一个文明,一种文化,最高的标准了,孩儿知道父亲顾虑与四叔的情谊,可父亲同样是大明的储君,身为大明储君,父亲就首先要为大明的利益着想!”

    “然后才是情感,二者不可兼得时,身为储君,必须承担起储君的责任和义务,孩儿想,四叔即便知道,也会明白,父亲这样选择的苦衷。”

    其实,这番话不是他想出来的。

    他这个年龄,怎么可能把责任、感情分的这么清。

    是姥爷等人来见父亲之前,先通知了他,并且把这番话教给他的。

    据胡惟庸说,有两个目的。

    一、主要是通过他这个稚子之口,说服父亲。

    二、胡惟庸说,这番话能加重他在父亲心中的地位。

    朱标笑着点点头,扭头看向朱允熞。

    朱允熞一时有些着急。

    他就是来替娘亲,非父亲送点心,无意间碰到了这件事。

    从小长这么大,他就从未接受如此重要的考校。

    甚至,在娘亲的管束下,他都不准经常来缠着父亲。

    娘亲说了,父亲的父爱,只能是大哥一人的,因为大哥是太孙。

    这么重大的事情,父亲突然询问他的意见,这不是难为他吗?

    ‘大哥呢?若是大哥被父亲这般询问,会如何回答?’

    朱允熞不知该如何回答,立刻站在雄英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反正,他喜欢大哥,大哥的意见,就是他的意见。

    吕本瞧着朱允熞满脸焦急,六神无主,嘲弄笑意隐晦一闪而逝。

    “父亲……”朱允熞有些结巴紧张,作揖道:“孩儿认为朝廷不应该参与,倭国使节团已经表述的很明白了,献土献民的对象是四叔,孩儿认为,保持和四叔的亲近关系,维护双方的亲近关系,比倭国一块贫瘠的土地更重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