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罕的不得了,抢先接过两个小家伙。

    小夫妻两给朱元璋、马秀英请安后。

    朱元璋逗弄小雍鸣同时,视线落在朱棣身上,“看到外面人山人海的同窗,是不是很震惊……”

    说话间,唇角情不自禁微扬。

    根据朝廷接管元朝后,得到的历朝文献。

    以往历朝历代,最鼎盛时。

    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也没有大明立国第十个年头多。

    其实,洪武八年,秋闱科举人数已经超过历朝历代了。

    今年更是创下纪录!

    根据朝廷统计,这几年,参加童生、乡试、秋闱的读书人中,寒门、农家人数越来越多了。

    读书不再是士绅的专属。

    他就不信。

    养士二三十年,培养不出一批优秀的,真正忠于大明的人才。

    ……

    “今年,参加秋闱的人数是15632人!创下了最高纪录!”朱元璋用手得意比划着。

    朱棣默默听着。

    老头子养士其实真的成功了。

    为朱允炆殉国的读书人,成千上万。

    而后来辅佐‘他’开创永乐盛世的三杨、夏原吉、乃至后来力挽狂澜,现在应该还没出生的于谦。

    这些都是老头子在位期间,养士积攒的家底。

    反倒是‘他’。

    在位期间,把更多精力用于‘武功’方面。

    ‘高炽’倒是个文治的好手,可惜,历史上,‘高炽’的身体状况太差了。

    要是‘高炽’能做个二三十年皇帝。

    专注‘文治’养士,或许大明会有另一幅盛景。

    人们骂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

    其实科举并没错。

    承平年代和战争年代不同。

    战争年代,在剧烈的动荡中,时局会自动筛选人才,让优秀的人脱颖而出,实现个人成就同时,也救民于水火。

    就像老头子他们这一代人。

    承平年代,社会稳定。

    如何从千千万万人中,将最优秀的选拔出来呢?

    就要设立一种竞争机制。

    而科举就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通过不断摸索总结,选择的一种最优竞争机制。

    至于老头子提倡八股。

    说白了,那是给更多寒门子弟机会。

    看看隋唐时期科举考内容: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法、杂文、贴经、策问。

    其实就类似于提倡德智美体,全面发展。

    这么庞大的考试内容,寒门子弟的家庭,根本无法为孩子提供。

    也根本无法和乡绅子弟竞争。

    所以隋唐宋时期。

    虽然开科取士。

    但士族、乡绅中考比例,占科举录取总数七八成。

    老头子提倡八股,相当于砍了‘美体’。

    如此,原本很多被挡在科举门外的农家子,就有了机会。

    八股,是一个时代局限的产物。

    与他所经历的一考定终身、应试考试本质是一样的,无论多么为人诟病,都是最符合当时时代的竞争机制。

    如果有一天,大明整体富裕程度,迈上一个新台阶,适当时,有为的君主,完全可以根据统治需求。

    重新调整科举内容,通过改良这套竞争机制,选拔更为全面的人才。

    明清两代,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