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试,就是在应天书院举行。

    等朱棣抵达应天书院时。

    书院外的阔地,早停满了马车,人山人海。

    穿儒衫参加院试的至少一千人,还有类似妙云这种,来送考的。

    数千人,云集在一片阔地上,好不热闹。

    “去左边,左边有空位置。”朱棣观察寻找,指着左侧。

    徐辉祖赶着马车,在人群中缓慢穿梭,好不容易来到左侧,把马车停下。

    “孩子他爹,你吃吧,你还要参加考试呢。”

    朱棣刚转身,要跟徐妙云说话时,就听到侧前方的马车后面,有声音传来。

    探头好奇看去。

    一个穿了件陈旧儒衫的中年男人、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两个孩子,躲在一辆马车后面。

    正相互推让一块野菜饼子。

    或许是这块饼子,对一家四口吸引力太大。

    又或许周围本来太嘈杂。

    总之,这一家四口没注意到,一辆马车停在附近。

    朱棣做了个嘘声动作,然后撩起帘子,接过小祈婳,扶着徐妙云轻拿轻放下车。

    徐妙云悄悄看了眼一家四口,和朱棣抱着两个小家伙悄悄离开。

    徐辉祖拴好马,追上去,好奇询问:“姐夫,为什么悄悄走,我本来想帮他们一把,一家四口为了一块菜饼子,让来让去,瞧着怪不是滋味的。”

    去了土桥村,跟着姐夫,搞乡土村社建设。

    他也忍着拉嗓子的难受,和八叔、四叔他们一起吃过菜饼子。

    他是怎么也没想到,一个读书人,明显还是来参加秀才考试,竟然连八叔他们的日子,都不如!

    徐妙云替朱棣解释道:“对方一家人躲在一辆马车后面,谦让一块菜饼子,这就证明,人家并不想被人发现他们的窘迫。”

    “你冒冒失失,跑过去,予以帮助,把人家置于何地?”

    ……

    一些真正的读书人,是极看重尊严的。

    在这种读书人眼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对待这样的读书人,冒冒失失跑去帮忙,把人家的尴尬窘迫搬到台面上,等于是从人格上,判了人家死刑。

    最大的善意,应该是四郎这样。

    不要打扰,悄悄离开。

    “幸亏姐夫能拿笔,也能拿头,没让阿姐你们娘三沦落到这等地步,看个陌生人,我心里就不舒服,要是看到姐夫、阿姐你们一家人这样,我非得发疯不成。”

    徐辉祖小声嘀咕。

    徐妙云、朱棣不由笑笑。

    徐妙云扭头往一家四口,那片小天地看了眼。

    又看向朱棣、小雍鸣、小祈婳。

    咚咚咚!

    “所有考生,排队,验明正身!准备入考场!”就在这时,前方书院门口的铜钟被敲响。

    马车后。

    窘迫书生,听闻喊声后,在全家推让好几圈,却一口没动的菜饼子上,咬了一小口,把饼子塞到身边的半大小子手里,“维喆,和你母亲、大弟分着吃了,父亲进了考场,天亮后,朝廷会给考生提供饭食。”

    话罢,中年书生匆匆跑着离开。

    不远处。

    徐辉祖抱着两个小外甥,看着窘迫书生先跑出来,紧接着,中年女人带着两个孩子,拿着出现很小缺口的菜饼子追出来,却没追上。

    不由暗暗点头,“别的不说,就冲这书生最后把这块饼子,留给妻儿,就是个爷们儿。”

    朱棣、徐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