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峻神情发愣,右手不由一松,沾满墨汁的笔掉到地上,墨染沙土。

    即便提前知道鲁肃会走,然今时得闻噩耗。霍峻也不禁伤感,心中顿感空落落的,仿佛失去了什么东西。

    “子敬病逝,何其悲乎!”霍峻悲叹道。

    心绪被打搅,霍峻已无心书写《控疫经》,将笔搁到案上,从榻上起身。

    “今大王何如?”霍峻问道。

    “大王闻恶讯,心中多是悲痛,欲厚葬鲁督,追其谥号!”侍从答道:“今请都督前去,言有要事商议!”

    “善!”

    霍峻勉强收拾好心情,出帐趋步去寻刘备。

    刘备虽是隔离,但与霍峻隔着不远,一盏茶的时间,便至刘备的大帐。

    帐中,刘备握着鲁肃的遗书,在那来回踱步,悲切而叹。

    霍峻入帐之时,刘备正和左右痛惜说道:“子敬与孤相识多年,辅孤坐拥江南。今因疟病而亡,孤心中多是悲也!”

    “大王!”

    见到霍峻入帐行礼,刘备上前握住霍峻的手,问道:“仲邈于下令,凡得疫而亡者,皆需以火葬之。今孤欲厚葬子敬,不知可否?”

    霍峻犹豫几下,说道:“疟病乃大疫之病,以烈火焚之,可让体内邪气消散。今大王欲土葬子敬,怕是有违政令!”

    在华夏秦汉时期,凡中原士族多推崇土葬,唯有羌、戎蛮夷采用火葬。直到佛教的传入,火葬才渐渐被汉人所接受。然即便如此,大部分的达官显贵都会采用土葬。

    刘备神情略有不满,说道:“子敬不比常人,岂能以火毁之?”

    “罢了!”

    见刘备这般神情,霍峻无意坚持,说道:“子敬为国之大臣,可行厚葬。然为避疟病四散,当以艾草护体驱蚊,暂先装入棺椁,择良辰葬之。”

    “善!”

    刘备神情较为愉悦起来,说道:“子敬与国有大功,孤欲追封谥号,不知诸卿可为建言?”

    法正沉吟少许,说道:“鲁督常有壮节,乐善好施。辅佐大王坐断南方,又南下招抚交岭蛮夷,北上深治江淮,其间多有建树,甚有威名。以正之见,或可以‘肃’为谥。”

    “肃者,刚德克就,摄下有礼,貌恭心敬。鲁督以肃为名,以子敬为字,其之为人坦荡自若,可谓人如其名。今大王以‘肃’为谥号,谥字互相呼应,古来少有贤臣得此尊荣!”

    鲁肃虽非演义中的老好人,但其为人豪爽,凡与鲁肃接触之人,对他多有好感。纵法正这般睚眦必报之人,对鲁肃也多有敬佩。

    “肃侯?”

    刘备念叨几句,惆怅说道:“子敬,人如其名。今以肃为谥,当人得良谥。”

    “追封鲁肃为肃侯,拜为豫州刺史,镇东将军;拜其子鲁淑为骑都尉,赐邑三百户。”

    鲁肃之子鲁淑年仅两岁,懵懂无知之龄,能封骑都尉,享食邑三百户,皆因其父鲁肃之恩泽。今后只要鲁淑不胡作非为,凡有军政能力,其之前程当是不低。

    毕竟鲁肃作为南汉第一个得到谥号的大臣,无论怎么说其地位不低。且霍峻与鲁肃关系亲密,亦会照顾鲁淑。

    顿了顿,刘备补充说道:“来人,立刻前往武汉,让王璨为子敬撰写悼文。”

    “诺!”

    接着,刘备将目光投向霍峻,问道:“子敬之后,谁可为副督?”

    因霍峻常年在武汉,故而江淮有正副都督,正都督为霍峻,副都督为鲁肃。在霍峻不在的时候,鲁肃以副督身份坐镇江淮。

    刘备选择鲁肃出任江淮副督,其中有不少政治手段。

    江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