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徐盛领着霍峻走向沙盘,说道:“自盛守射阳以来,欲破淮阴久矣。制沙盘已有一年,今当是用武之际,还请都督过目。”

    说话间,却见一座小型城池立于沙盘之上,其依水而建,北、东二侧临水。

    徐盛指着城池,说道:“此城为秦时所建,城小水恶,难以屯居大兵。先时朱光欲建大城,被盛所击,遂不敢建大城。今乘舟舸入淮水,可至淮阴城下。”

    说着,徐盛补充说道:“臧霸以徐州刺史之职,屯兵下邳,督辖淮阴。今若击淮阴,臧霸必率兵马南下救援,我军当小心一二。”

    霍峻打量着淮阴城,露出思索之色。

    “都督,何不如效围取合肥之策,行围城打援之计。诱臧霸南下,都督率精锐迎之,若能大败臧霸兵马,不仅淮阴可下,下邳亦可望也!”高翔建议道。

    “子通可有计策?”霍峻问道。

    蒋济沉吟少许,说道:“臧霸肩负镇守徐州之职,今晓都督亲临,必引以为戒,岂敢冒险南下。且淮阴虽重,但城池狭窄,位处淮南,领兵而下,难以救援。”

    “济以为臧霸当欲借淮阴之手,而耗我军之力。待我军疲惫,不知是否欲拔淮阴之时,再亲率大军南下,从而牵制我军。”

    围点打援的反面案例,当以诸葛恪的新城之战为代表。司马孚在寿春按兵不动,诸葛恪非念着打援军,最后不仅大军没打下合肥,连司马孚的人影都没见到,在大疫之下,加之被文钦率军追击,最终大败收场。

    故而是否要用围城打援之策,当要判断清楚敌寇援军是否有真真切切的救援之念。否则佯攻城池,让城内军士守出信心,城池就不好打了。

    犹豫少许,高翔说道:“臧霸为徐州刺史,督辖淮阴,岂能不救淮阴?若是不救,曹操多会治罪与他。”

    蒋济摇了摇头,说道:“淮阴虽重,但较下邳而言,但非必保之地。下邳若失,时西可望彭城,东可观琅琊。今济之见臧霸或有借淮阴城,消磨我军锐气之意。”

    蒋济能得出这个结论,并非瞎猜,而是有所依据。

    霍峻率三万之兵北上,军中士气正盛,势必想早日取胜。在此之下,利用淮阴城消磨霍峻的士气,则是最好的办法。

    毕竟合肥之战能成功,在于霍峻准备蓄水淹城。今时无水可用,则要硬啃淮阴城。这般情形之下,臧霸必然会采取更加稳重的方案。

    “都督今当何以决断?”徐盛问道。

    霍峻绕着沙盘踱步,说道:“今不克淮阴,则难入淮水。若难入淮水,则大王侧翼有危。此次北伐取寿春为上,克下邳为次。且即便击破臧霸,然以下邳之位置,多难以攻克。”

    围城打援,还是选择直接攻城,看这场仗目标即可。此次北伐,霍峻作为偏军,自然要配合刘备作战为主。

    且深入了解下邳城的地理位置与城池布防,大体就能知道即便击败臧霸,下邳城也没那么好打。除非学曹操决泗水,淹下邳。

    然下邳位于淮北三四百里外,霍峻举兵北上,则容易受到重兵的包夹。

    霍峻抬头看向徐盛,说道:“徐盛何在?”

    “末将在!”

    “命你为先锋,明日率兵趋进淮阴城。我率大军后行,当速破淮阴,不可如臧霸之意。”

    “诺!”众人拱手应道。

    次日,霍峻从射阳县出发,向淮阴城进发。

    同时臧霸于下邳城中,不仅收到曹操的诏令,也收到朱光的情报。

    堂内,臧霸招孙观、尹礼二将,商讨军事。

    臧霸将淮阴的情报让二人浏览,说道:“霍峻率三万军士北上,欲取淮阴城。今当如何对之,是否依照大王之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