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军师言,春收宿麦,夏收稻米,百姓亩产大增,至少可增数十石粮。仅增租二升麦,于百姓而言,亦是裨益之事。若是不以宿麦上交,而以稻缴租,又何言涨税?”

    “嗯!”

    诸葛亮轻抚羽扇,思量顾雍的建议。

    法正换了舒服的姿势,说道:“元叹之言,不无道理。若推广宿麦,其麦种何来?”

    “唯有地方郡县向百姓借出麦种,让其耕种。若是士族借种,怕是有高利,此反而苦了百姓。推广宿麦,人力物力,损耗颇多,又岂能不增涨田租。”

    “也罢!”

    诸葛亮停止手中的动作,说道:“既然如此,当让大王补发赋税诏,言以麦者缴税,一升当多收四分之一,四升稻,缴五升麦;八升稻,缴一斗麦。”

    “可!”

    诸葛亮环顾众人,问道:“今推种宿麦,可有纰漏乎?”

    “有纰漏!”

    坐在末尾的刘巴,开口说道:“巴居武汉以来,近日发现市井之中宿麦价格涨价,此必有商贾、士族见官府劝种宿麦,故欲趁机收购,以便高价卖与底层百姓,从中取利。”

    “孔明,为不及伤农夫,便于宿麦推广,当让地方郡县出借宿麦。”法正说道:“出借宿麦,或许还能收取息差,以增府库之用。”

    “不可,出借宿麦,当让郡县免息,岂能收取息差?”

    庞统果断出声否决,说道:“孝直,官吏贪鄙,仅知上级之令,而寡有爱惜百姓。收取息差,官吏逼百姓强借,又当是如何?岂不有害大王之名声,亦损我仁政之本意。”

    顶级政治家互相的查漏补缺,看得霍峻颇是惊叹。

    出借宿麦息差看似能为官府取利,然而落实到地方,有了考核指标,必然会成为强制出借宿麦。如王安石的青苗法,也是这般本意。然而到了地方,官吏强行让百姓出借青苗,最终成为恶政。

    “子初,可言自见!”诸葛亮点名让刘巴说话。

    刘巴沉吟少许,说道:“为便推广宿麦耕作,当免息出借麦种,如此一来士族、豪强,则难以取利。然巴思中枢府库,当多稻米,而寡有宿麦。”

    “以巴之见,近日便可下达稻麦互换交租之令。今上计收取各地宿麦,好生保管不动。明岁春,宿麦丰收,可让百姓提前收税。至夏秋时,将府库之中宿麦,尽数清出,免息租与各地百姓。”

    顿了顿,刘巴说道:“若市井缺麦,可让商贾向中原购买小麦,以备来年为种。”

    如今南方有种宿麦的人,大多是北方南逃的难民,他们有种植宿麦的经验,也会以宿麦为食。这般的规模虽是不多,但是收取冬小麦种子也并非难事。

    这般操作下,若有商贾想哄抬小麦价格,与武汉中枢作对,基本是扛不住的。毕竟一个为官,一个为民,岂能抗衡!

    “彩!”

    诸葛亮持扇鼓掌,笑道:“子初善运筹帷幄之能,果是名不虚传。今已多收百姓宿麦,又以息出借百姓,怕不易推广,当从子初之言。”

    “缴麦为税,大兴水磨,以麦制饼,免息租种。以上四政推及于民,稻麦轮耕,国家必能大兴。”

    “孔明,前汉孝成皇帝时,帝命议郎汜胜之为劝农使者,于三辅教民种田,精耕细作。今欲让南方大兴宿麦,需仿旧例,置劝农使者,下至吴楚,教民耕作宿麦。”庞统建议道。

    “善!”

    诸葛亮考虑少许,说道:“可有人选,以便于亮上书与主公。”

    “峻治下徐州别驾司马芝,字子华,河内人士。自天下大乱,携母逃至荆楚,于乡野耕读。今于合肥开垦荒田大成,又疏通肥水河渠,多有功绩。”

    霍峻摸着小胡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