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可无忧矣。剩余军士回江东休整,以为轮换之用。”

    “如此布置,江淮守备有余,子龙、汉升可率本部兵马回军,以便主公向巴蜀增兵。”

    见兵马够用,霍峻吩咐说道:“子通,按照以上布置,让二位将军回武汉复命。”

    “诺!”蒋济答道。

    少顷,司马芝气喘吁吁地从山路爬了上来,说道:“都督,芝已探明水道。”

    今霍峻趁着曹操撤军,出城登山,便是为了寻找肥、施二水的旧河道,看能否将其疏通。

    霍峻招呼左右拿水给司马芝,问道:“子华,肥水、施水能通否?”

    司马芝喝了几口水,说道:“果如子通言,肥、施二水间有旧河道。秦汉时,南北肥水汇集,江淮之钱粮,吴越之革木,通过河道互通,实乃一时之都会。”

    古人为城池取名字,为了容易分辨,常是简单粗暴。多以山川地势为名。如因洛阳之名,来自城池坐落于洛水以北;襄阳之名,因城池在襄水之北。

    合肥之名,亦是来源于肥水。昔南肥水与东肥水汇集,城池建于附近,故而取名合肥。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能让两河互通的河道已是消失干涸,唯有重新疏通,方能重现合肥之名。

    说着,司马芝折下树枝,在地上勾勒河道,说道:“都督,施、肥二水虽仅隔将军岭,但其间山势险峻,难以疏通挖掘。芝走访多时,观旧河水道,窃以为当在阳湖互通。”

    “阳湖?”

    霍峻思考许久,说道:“阳湖位于施水东北方,二水相隔甚远,安能通行?”

    “不然!”

    司马芝在地上画出芍陂,说道:“阳湖可与施水互通,其间水道名为施水支津。阳泉不与肥水相通,但其间却有阎涧水,阎涧水出自芍陂。”

    “孙叔敖时,修芍陂,引阎涧水注阳湖,施水支津又与阳湖通,故经二水一湖,施水与肥水通达,再过芍陂可至寿春附近。”

    “然因战乱以来,芍陂淤积,阎涧水干涸;施水河道寡有修缮,施水支津河水渐少,故河道废弃,已有数十年尔!”

    肥水运河受芍陂水影响大,隋之前芍陂水量丰富,可以保证肥水运河的通行。但到了隋唐之后,芍陂水位下降,肥水运河逐渐废弃,即便修缮河道也不能用。

    霍峻盯着地上的水道图,说道:“如果能引芍陂水至阳湖,以让二肥水通达。时长江舟舸,走巢湖入肥水,又从肥水至芍陂,将可兵达寿春矣!”

    霍峻拉起蹲在地上的司马芝,笑道:“淮东通邗沟,淮西疏旧道。彼时北伐,吴楚兵粮,可用舟舸运至淮河,中原将不得安也!”

    “正是!”

    司马芝兴奋地点了点头,说道:“若水道通达,水军舟舸入芍陂,敌畏我军水师,必不敢轻易南征,六安、合肥可安也!”

    吴楚的舟舸能到哪里,哪里便是江淮的前线。如果肥水旧河道疏通,意味着水师舟舸可以开到芍陂里,可以在芍陂中搭建水师基地,江淮战线可以从合肥向北推进百余里。

    除了受冬季水位下降的影响外,霍峻想打寿春就打寿春。整个江淮战场的主动权都将由霍峻掌握,夏侯惇除了挨打就只有挨打。

    霍峻沉吟少许,说道:“河道修缮,既是子华探知。便由子华负责,峻派军士帮衬,务必尽快疏通河道。”

    “诺!”

    谈话间,侍从通报说道:“都督,屯田校尉求见!”

    霍峻顺声望去,见霍范披甲佩剑于十余步外等候召见。

    “让他过来!”

    “诺!”

    “范奉都督之命渡江募民,今募江淮百姓二千余户,特来回禀都督。”霍范拱手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