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火红年代的悠闲生活 第四百三十九章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万字更,求月票!)(3/9)

你是想将来清算屈辱,还是想窝囊一辈子?”

    李幸感慨道:“您也是真不容易。”

    梅长宁闻言嘿嘿一乐,看着明明才三十来岁,却已经能和大陆、港岛的各路大亨谈笑风生,还能如此自然的对他这样的人物说出“你不容易”的李幸,抓了抓脑袋道:“源子其他的平平无奇,就这教养孩子的本事真是让人羡慕啊。对了汤圆,你们那个留学生培养计划还在进行么?”

    李幸点头道:“在。还在不断的扩大规模……”

    从八十年代改开之始,借着大陆和西方的蜜月期,大唐就不断的往外派出留学生。

    十几年辛勤耕耘下来,现在是……真香!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

    平心而论,大唐是靠西方的百年教育的积累,用十年时间培养出了大唐的参天大树。

    这个过程只要西方一天不终止,大唐花费再大的代价,都不会停下来。

    无论是半导体还是计算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

    算法是什么?算法就是数学。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放在三十年后都好用!

    梅长宁道:“你们现在是人才济济啊。连体改委都托我向大唐借人,借调一批有先进管理经验的管理人才,你雪妈妈给你打过电话没有?”

    李幸笑着点头,道:“说过,但确实无人可借。我也说明了情况,现在大唐的扩张速度就摆在那,急速的扩张,也就造成了人才黑洞,多少人才往里填都不够。这已经是我们不断的切割低级产能,抛出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衣帽鞋袜、玩具甚至电子工厂之后的困局。电视、冰箱、洗衣机这些工厂我们都在转移给内地厂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且,向港资企业借调,也不合适吧。”

    借调这个词,在体制内比较寻常。

    借出去给上级单位免费干活,工资原单位发。

    会来事的,干的出彩的,总的来说都有好处。

    但对大唐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对员工自己也不可能干,借出去别说一两年,借出去半年,回来就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

    梅长宁嘿嘿笑道:“你这只进不出,倒是随伱爹了。咱们掰扯掰扯道理,那些大学生都是公费培养的吧?大军都裁减了一百万,大学生的伙食却每年都在提高。大唐挑走的还都是好苗子,全国老百姓节衣缩食培养的,拍拍屁股来你这了。住洋房,开洋车,家乡父老也不管了?这合适吗?”

    李幸笑容不变,语气却不落下风,微笑道:“长宁叔,我雪妈妈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因为她知道,我那个对国家教育大方的一塌糊涂的老爸,八十年代就捐赠了两亿美元的教学基金。两亿美元啊,比当年全国的外汇储备还高。这笔钱最后用到哪了大家心知肚明,大唐也没计较,毕竟国家不容易。但这笔钱供养十万个大学生,都绰绰有余吧?更不用说,七八年那会儿,全国教学所用的先进自然科学教材,都是大唐重金购买翻译后提供的。所以我觉得,真没什么不合适的。”

    梅长宁哈哈大笑道:“好好好!你小子这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你雪妈妈开个口,你爸爸肯定是拒绝不了的,总也得借个一二十人。我开个口,你老爸就算一百个给不出来,四五十个总得意思意思吧?

    你倒好!真是资本家啊!你说你这么小气干吗?恒指都涨到九千一百点了吧?去年四千六百点你们家就开始不断大力扫货,强压美资基金、英资基金,还有现在的日资基金一头。你说说你们大唐赚了多少钱,股市上打个滚儿就是几百亿啊,还这么小气!”

    李幸乐,看着梅长宁道:“长宁叔,您是光看着大唐赚钱,没看大唐花钱。为了在粤东建钢厂,建晶圆厂,大唐不得不再投六百亿,建了一座大型发电厂,不然粤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