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嘴巴和脑袋。

    今天这是怎么了,竟然要刨根问底?

    “陛下,臣以为,济国公之事,事关天下安定,还是听听朝臣的奏议。”

    史弥远的谏议看似公正,却令赵竑心头一惊。

    朝堂上,绝大多数都是史弥远的党羽,这些人沆瀣一气,还不把他玩死。

    果然,史弥远的话音刚落,薛极已经走了出来,苦着脸开口。

    “陛下,臣以为,济国公身为皇子,贸然出书,四处宣扬,虽是好意,但闹得人心浮动,沸沸扬扬。为平息士民恐慌,稳定人心,应对济国公施以严惩,以免天下不宁,人心惶惶。”

    “陛下,薛相公所言极是。济国公赵竑出言不当,出书不妥,惊扰四方,必须施以严惩。济国公文采风流,文章海内第一,让他去学士院做官,也能为国分忧,于济国公于我大宋朝廷,皆有裨益。”

    参知政事胡榘附和着薛极,硬着头皮说道。

    公文采风流,文章海内第一。

    赵竑的心头又是一惊。

    著书立说,《鞑靼策》和《赵竑诗词选集》,让他名扬天下,也成了对方攻击他的借口。

    参知政事、兵部尚书宣缯,却是眉眼低垂,不发一言。

    看来,这位史弥远的儿女亲家,是打算沉默到底了。

    “陛下,请废黜济国公皇子之位,以安群臣之心!”

    又是黑胖子御史中丞梁成大,跟着上奏。

    “陛下,臣附议程侍郎,废黜济国公,以免酿成大祸!”

    另一位监察御史李知孝,紧跟着梁成大发言。

    群臣纷纷进言,多是赞成废黜济国公赵竑,魏了翁、徐暄等人势单力薄,明显处于劣势。

    梁成大更是气势汹汹,兴奋不已,直击赵竑痛处。

    “既然济国公如此熟悉鞑靼,知道鞑靼势大,兵锋坚不可摧,那么请问,我朝该如何应对?”

    自从上次弹劾赵竑参拜绍兴皇陵,被赵竑人身攻击“梁家孝道”。自那以后,梁成大就和赵竑杠上了,一上朝就互掐,战意满满。

    “我为什么要告诉你?说给你,你能听懂吗?你有什么资格,让我告诉你?”

    赵竑眉毛一扬,毫不客气地怼了回去

    “我没有资格?我堂堂大宋御史中丞,可风闻奏天下事。济国公,你这是在藐视我御史台,藐视朝廷!”

    梁成大面红耳赤,怒声说道。

    “你急什么?你这算是咆哮大殿吗?堂堂大宋朝御史中丞、国家重臣,就这点教养?我看你是大宋搅屎棍吧!”

    赵竑冷声说道,惊诧了整个大殿。

    搅屎棍!

    这称谓,可谓是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