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保重吧。”

    赵竑温声加了一句。

    不能都是打击,还要给他们希望。

    接下来,殿中侍御史李鸣复、工部侍郎史岩之、吏部侍郎吴渊、御史吴复、史如卿一一领旨,心思各异。

    殿中侍御史李鸣复,运气好些,调往流求,担任转运使。这可能和他年龄大有关。

    吏部侍郎吴渊,沿海制置使吴潜的兄长,精明强干,渤泥第一任的安抚使。算是最近的垦殖地,可能是皇帝为了照顾吴潜的面子。

    工部侍郎史岩之,西夏路安抚使史嵩之的弟弟,第一任的印度安抚使,治下孟加拉及沿海的孟买一带。

    这个史岩之,兼任教育司主事,胆大妄为,竟然大幅削减军事体育课程,实在是让他忍无可忍。

    史嵩之都要倒了,史岩之恐怕也只能选择接受海外供职。否则,史府一门,可真要泯然众人矣了。

    御史吴复和史如卿,则是被调往非洲,分别担任南非和西非两地的安抚使一职。

    以前属于垦殖开拓阶段,殖民地的治理都是驻屯军在操持,当然,军中也不乏优秀的民政人才。这一下,要回归正轨,军政分离了。

    至于其他几人,洋洋洒洒,都是去了南洋、印度洋、非洲等地。

    众臣反应不一,有人落寞,有人踌躇满志。外面的世界太大很精彩,总有人想出去做事,出去看看。

    “朕要叮嘱一下,海外属地官员将领,作奸犯科者均已被严惩。国法无情,诸位卿家好生经营,不要误了朝廷海外拓殖的大业。拜托诸位了。”

    赵竑看着大腹便便、宽袍大袖的士大夫们,意味深长地一句。

    这些官员里面,或许有贤者,但多数人,都是庸吏。

    “陛下,史姓和吴姓在朝堂的势力大去,陛下可是下了一招妙棋啊!”

    一行大臣各怀心思退去,董宋臣由衷地说道。

    经此一番调任,朝中反对北伐的声音,几乎消失殆尽了。

    至于凋往海外的官员,这些人不去,想去的大有人在。

    赵竑微微一笑,眼神复杂。

    南宋王朝短短 150年,四明史氏却出现了父子皆进士、兄弟同进士、一门三宰相的奇葩局面。

    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满朝文武、半出史家。三代宰相,掌权南宋竞达上百年之多。听起来煊赫无比,细思则何其悲摧。

    国家被一家人操控,这样的毒瘤存在,朝堂那有进取力,普通百姓哪有好日子过?

    一门就 72进士,大宋的进士,真是这么好考吗?

    想不到史弥远都被铲除了,史家在朝堂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还有宁国吴氏,虽然弱于四明史氏,但同样枝繁叶茂,满门都是士大夫。

    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为了一己私利,明里暗里阻止北伐,对海外拓殖更是漠不关心。

    不打压这些既得利益者,天理难容!

    处理完糟心事,赵竑心情转好,他站起身来,走到地图边,拿着铅笔,指着日本的位置。

    “从大宋出发,途经琉球、横滨、然后横渡北太平洋,直到温哥华、旧金山……你们说,是让蒸汽船走这条航线,还是用兵这里,横渡大西洋,直达美洲?”

    赵竑手中的铅笔移动,指在了英伦三岛的位置。

    这一个恶国,在他的时代,是注定不能翻身了。

    “横渡大西洋……美洲……”

    周平和董宋臣,都是傻了眼。

    皇帝用兵日本,不会是为了开拓美洲大陆吧?

    “夏天出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