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清初开始。

    如果这个时代能把瓷器、茶叶大量销往欧洲,那么赚取的利润可期。

    再加上朝廷正在研制的玻璃、骨瓷、青花瓷等产品,一旦面世,占领海外市场刻不容缓。

    “你们可知道,光是一个海船生产,能带动多少行业发展吗?又能促成多少人就业?”

    看着面前战船旁的火炮,赵竑忽然问道。

    一个造船业,再加一个火器制造,带动的各行各业,以及牵扯到的就业人员,恐怕就是个天文数字。

    造船业带动的出口进口,所谓的通海裕国,让他期待。

    最重要的是,由此带动的海外殖民所产生的巨大收益,更是不可估量。

    “回陛下,光是一个铸造火炮,铁矿、煤矿、铜矿、铅矿、硫磺矿等等,沿途转运、冶铁铸造,吃喝拉撒,这算下来,难以估量。”

    吴潜摇摇头,估摸着说了出来。

    别的不说,冶铁需要煤矿,一个采煤,就不知需要多少相关人员。

    “陛下,光是福建的几个船厂,已经有三千多工匠,加上帮工民夫,不下万人。上万人就是上万户,共有三四万人。至于木材砍伐、转运,以及造船需要的铁钉、油漆等等。算下来,最少也需要六七万人。”

    赵善湘估摸着说了出来。

    宋朝很多地方都有造船场和造船坊,尤其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温州以及杭州等地都是制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造船场,也有民间造船场。就连出海的海船中也有很多是民船,并且造船和修船已经使用船坞,并使用滑道下水的方法。

    官府和民间加起来,每年的造船量达三四千艘,以船为业的人更是多达数十万人,绝对是一大行业。

    “这就对了,降低出口关税,就会有更多的商人从事出口,刺激更多的货物出口,海船生产和火炮、铁器等各类物品生产就会兴旺发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赵竑滔滔不绝,唾液横飞。

    “从铁矿煤矿,到刀剑耕犁、铁锅铁铲等等,最后还不是要卖出去,如此循环,往往复复。如果产品只是卖在国内,这不过是内因,百姓勉强吃饱饭而已。大宋想要强盛,百姓想要过上好日子,大宋就得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不但要卖到国内,而且要卖到国外。只有繁荣百业,才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不管是海军还是陆军,开疆扩土,海外殖民,只不过是为了从外攫取,源源不断滋补大宋。

    像大多数大宋士大夫那样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只顾着个人利益,只想着从老百姓身上索取,那可真是祸国殃民了。

    自明以来,国人海外开拓的漫不经心和懈怠,让赵竑很是无奈。

    片帆不得下海,闭关锁国,错过了航海大时代,也错过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先机。

    而这带来的耻辱和苦果,后人只能无奈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