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倒也太平,并没有出现任何的伏击,这也更让孙策觉得赵云去了庐江的可能性更大。

    周瑜则是一直心神不宁,他到现在也猜不出那些人到底去了什么地方,始终觉得去庐江不是上策。

    更何况,以赵云的用兵习惯,一定是泊县才对。

    可直到抵达泊县,也不见任何的异动。

    两队人马再次汇合的时候,朝着庐江小道而行,已经顾不得心疼在泊县里头埋了许多的桐油和雄黄,甚至堆在走马道上的弓箭也不能带走,真是浪费啊。

    路上,武将谨慎,军士都把手放在了腰间布袋里抓了一把铁蒺藜随时准备行动。

    直到全部人都进入了庐江小道,也未见吕军骑兵,至此,哪怕周瑜再不相信也觉得赵云唯一的去处只能是舒城了。

    毕竟,他带了这么多骑兵出来不可能什么都不干的。

    去舒城,这是下策啊,赵云怎么会这么干呢。

    进入了庐江小道后,将士们的行进的速度就慢了很多,也放松了很多,一则是这个地方不可能出现骑兵的,因为人走在这样的道路上都会很吃力。

    二来,这条路不仅崎岖,有好几段也比较逼仄,最窄的地方只有一丈左右,并排不了太多人,队伍一拉长,速度免不了是要慢的。

    庐江小道的左侧是锦阳山,右侧是一条溪流,不过入秋后这里已经干涸了,所以,也有将士沿着河床的碎石走,只是为了加快脚步。

    进入到这里后,孙策反而没这么紧张了,庐江小道贯穿了整座锦阳山,就好像是山脉的中间被剖开一样,路是不好走,可近的很。

    赵云带着骑兵要绕过锦阳山去到舒城,最多也就是比自己快个一两天而已,问题不大。

    周瑜依旧在怀疑人生。

    自己布了这么大一个局来请君入瓮,自诩就是看透了赵云的性格,为他量身定做的,怎么会不上当呢。

    他现在质疑的不是自己的计划,而是自己看人的眼光出问题了,赵云似乎,与自己想象中不一样。

    大概,赵云是想埋伏在舒城外吧,且不说那里的地形不适合骑兵作战,将士们带了这么多铁蒺藜,三千骑兵很难有所作为的。

    倒是我高估了他赵云吗?

    清晨时分,他们就从阳城出发,赶了二十多里路抵达泊县后,又带着五千人连军械都不敢带直接扎进了庐江小道,那个时候已经是过正午了。

    又行了一段路,眼看便是黄昏,孙策正琢磨着找地方扎营,斥候早就探过这条路了,这样的逼仄路并不是连续的,每一段距离后都会有个类似山谷的开阔处便于大军驻扎休整。

    应该还有个七八里地就到了,天黑时分差不多抵达。

    左右不需要下寨,只是找个地方休整,却也不会耽误时间。

    正想着的时候,锦阳山的山腰上忽然传来一阵动静。

    轰隆隆~

    “不好!”

    几乎是同时,一直浑浑噩噩的周瑜忽然就想明白了一件事,自己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

    骑兵,也不一定就非要驰骋在旷野之上,下了马,也是可以充作步兵的啊!“敌袭!敌袭!是赵云,是赵云!”

    显然,这个时候喊已经太晚了一些。

    无数的滚石和檑木从锦阳山上滚下来,成人合抱的檑木撞来,一名百夫长躲避不及只能提枪格挡。

    坚木打磨的枪杆在巨大的冲击力下应声折断,哪怕是有盔甲护体也没能让百夫长幸免于难,胸腔一陷,血雾自口中喷涌而出,随后被撞飞数丈距离。

    庐江小道只有一侧是贴山的,另外一侧是干涸的溪流河床,倒也有足够的距离让他们进行判断躲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