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听到淮国出兵伐吴,极为愤怒,宣称:吴乃太伯之后,姬姓贵胄,淮国才是殷商遗民,无罪伐吴,失义也!

    淮国对于吴国的指责早有应对:“既然吴国乃太伯之后,姬姓贵胄,可有向周天子朝贡?”

    “姬姓贵胄,不朝天子,其罪也,淮国伐吴,大义也!”

    吴国自从立国之后,除了最开始朝贡过一两次,之后就再没朝贡了,这次被抓到把柄,打嘴仗输了。

    双方大打口水仗,结果吴国还是理亏。当然其他中原的诸侯国根本不在意淮国和吴国之间的战争。毕竟淮国和吴国地处偏远。只有东方的诸侯方国对此感到担忧。

    吴国再次向齐鲁两国派出使节求助,可惜齐国此时正乱作一团,根本无力顾及吴国,而鲁国独木难支,更不敢和淮国作战。

    至于说郑国、宋国等国距离太远。陈、蔡等国隔着徐国也帮不上忙,唯一可以提供帮助的就只有楚国了。

    吴国前去向楚国求救,楚君听到淮国心就如同窝了一团火一般,楚国自从立国以来,败仗打了也不少,但是第一次出现被俘虏四万大军,楚国上下深以为耻,当即同意发兵相助。

    对于楚国的参战,王晟早有预料,并不意外,王晟让卫云留守邗地,让其征发国人守土,他则是亲率大军攻吴。

    吴君向整个吴国发出征召令。

    “吴国是太伯的后裔,孤乃是诸夏贵胄。武王分封吴国,先祖筚路蓝缕才有今天吴国兴盛。

    淮国殷商遗民也,贪图吴国财富土地,兴兵伐我,就如同夷狄野人一般,发动不义之战,必将失败。

    孤号召所有的吴人,拿起武器保卫家园,痛击来犯的淮人,保存吴国社稷,昊天上帝与武王看着我们呢!”

    吴国大量征发士卒,民壮,此战若胜了,自然没有什么事情,甚至还可以从淮国身上割肉,可若是败了,明年吴国就要难受了,大量精壮被征发,短时间还好,要是时间长了,明年的粮食肯定要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是,大量征发士卒和民壮,对于后勤压力很大,吴国此番竟然直接征发了八万士卒,五万民壮,号称二十万大军。

    吴侯看到大军旌旗漫卷,宛如长蛇,十里不绝,一时间竟然有种气吞山河,天下归吾的豪迈感。

    ......

    平王十一年,淮伐吴曰:吴国断发文身,蛮夷也,以夏伐夷,王道大义!吴国曰:吴乃太伯之后,姬姓贵胄,淮国殷商遗民也,无罪伐吴,失义也!淮又曰:姬姓贵胄,不朝天子,其罪也,淮国伐吴,大义也!——《左传·平王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