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似乎一切转运正常。不过,大家知道,决定秦国命运的地方不在朝堂,而在千里之外的邯郸!

    在打探到魏军的新动向后,王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自己的地位:他命令刚刚占领谷口,筑垒据守的郑安平部立即退回皮牢-午汲一线构筑防线。命令目前在午汲郊外的秦军,统一归郑安平指挥。

    武安的秦军主要围绕午汲和武安两座城池部署兵力:午汲城关系着秦军的退路,也是秦军的重要基地,在午汲周围有一万秦军,午汲城内还有数以千计的伤员。这片区域,由于赵军事先经过了清理,大批居民移出。在李冰的招募政策感召下,陆陆续续有邑民回来,但由于缺乏种子和工具,生产恢复得很不好,这里主要是一片军营,秦军一般驻扎在空闲出来的房舍中。在开办军市的那几个月里,这里也曾经繁荣过一阵子,但随着军市的凋敝,这里又重新回归军营的状态。

    从午汲越洺水南下,就到了滏水源头,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隘口滏口,是从南面进入武安的咽喉。王龁在这里安排了五千人,封堵从南面进入武安的道路。

    武安城还在赵军李崇部的控制之下。李崇态度暧昧,虽然与秦人默契地不相互攻击,但王龁也不敢掉以轻心,万一李崇从内部发动,那可真是变起腹心!所以武安城外始终保持着二万人加以监视。

    武安城外也武安区域内人口繁庶的地区,耕地纵横,人口众多。在李冰的招募下,生产也恢复得较好。如果不是需要供应十万秦军,这里甚至可以说还十分富庶。

    洺水以东至武安谷口是秦军的生命线,如果这一带失守,邯郸城下的秦军立即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里放上五千人防守。但这里城邑较少,而且邑民也基本跑光了,只有秦军驻守于此,算是一座关隘。

    顺洺水北行,在洺水出武安的谷地里,还有一座大城,是赵王行宫易阳所在。为了提防赵军从这里突然袭击,王龁还在洺水两岸部署了五千人,向易阳方向警戒。

    即便在邯郸打得不可开交之时,武安也部署了至少四万五千人,有力地保护着秦军的后方,使秦军通往上党、河东的道路不断,让王龁可以放心在邯郸城下作战。

    郑安平的二万人到达后,本来是打算部署在武安谷口,策应各方。特别是如果可能,就拔掉武安这个钉子!但魏军的行动打破了王龁的如意算盘!一方面,秦军的后援主力并未到达;另一方面,魏军的行动方向大出王龁意外,他们没有直接参与邯郸城下的作战,而是企图包抄王龁的后路,还是两路包抄!

    当然,魏军的进军路线也不是没有问题:漳水一线山道崎岖,大部队行动不便;滏水一线则有滏口这一天然的隘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魏军要想在这两路取得进展,也必须付出巨大代价。但王龁知道,能让魏军付出代价的,不是地形,而是地形上的军队。如果没有有力的部队守御,任何天堑也只不过是增加点行军的困难而已。漳水上游的简子城过于遥远,已经不在王龁的作战区域内,他的兵力无力顾及,所以他只能调集新的部队加强皮牢的防守。只要能够控制皮牢、滏口,让魏军无法进入武安,不用多长时间,魏军一定会自行解体!

    而惟一可以加强皮牢、滏口防御的力量,就只有新到的郑安平部了。

    郑安平的部队,士卒来自于河东的刑徒,主要是三晋人;军官则基本是原白起的亲营。这支部队从汾水出发,跋涉千里,经上党、黎城、简子城、皮牢、午汲进入武安谷口,喘息未定,又要撤回午汲、皮牢;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把部队留在午汲呢!这样往来奔波,意义何在?郑安平自然不能向大家解释,开始时王龁还没有掌握到魏军的动向,只能严令部队执行命令,对部队中的怨言加以压制。

    滏口本来就有五千人防御,现在他们已经与魏军接触上了,出滏口巡哨的秦军,已经与魏军巡哨发生过多次战斗,互有伤亡。郑安平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起皮牢的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