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赵括其实是想拿话堵大家的嘴,不想被赵蒙接了过去。他拍着膝头道:“壮哉!惟十万箭难以猝备……各军其自申其数!”

    二十五名万人将,一个军报了二十人,凑够了五百人。赵蒙向大家表示了感谢,表示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必攻占敌营,以雪其耻!

    由于前段时间箭矢使用量大,回收困难,赵军各军的箭矢数量急剧下降。赵军又没有工匠。这一问题也被提了出来。

    不仅箭矢,其他兵器也有不同程度损坏,特别是盾牌,破损尤其严重。前些日子作战,撤退时只能拖回伤兵,他们的兵器是被丢弃在战场上的,这就造成了许多士兵没有武器的尴尬局面。

    赵括只能让众万人将从自己的士卒中寻找懂工匠的,负责修缮兵器。至于箭矢,除了加强回收外,应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凡弓箭兵,都由万人将统一指挥,不再下放到各营指挥。

    最难办的粮食问题,众人一致建议赵括,急发文书报赵王,请示支援!好些万人将在朝中也有亲贵,纷纷表示愿意出面给自己的关系写信或带口信,请他们出面建议或支持赵王派兵支援。赵括心知不可能,但也一一照准。

    由于目前兵力、兵器都不足,只能支持一场进攻战。明天的进攻就从赵蒙开始。赵括规定,只有参与进攻的士兵可以足食,其余士兵皆一餐半食。比之前次的命令,半食由二餐改为一餐。他知道,其实好些万人将早就让士兵一餐半食了,但他还是明确地发布了命令,由自己承担起全军的怨气。

    当天夜间,赵括和那些有门路的万人将,各自写好信,或让心腹人捎口信。改装以后,悄悄出发,从丹朱岭下的山地中潜出长平,取道往邯郸而去。

    赵括默默地计算着:还有一个月另八天。他不知道,他应该希望这一天早一点到来,还是晚一点到来。他只希望,他还能活到那一天,因为这意味着他完成了赵王交给他的任务,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少信使被秦军的巡哨抓获,从他们身上搜出了给赵王和其他权贵的信。还有些人自称是上党的居民,从他们身上没有搜出文书来,就把他们放走了。

    白起在秦军攻占石城一线后,即令关中、上郡、北地各派出一营,分别驻扎于长子、潞城和黎城,各相距约百里,主要负责打探周围的消息,监视周围的动向,及时发现可能来援的赵军;同时,隔绝长平与邯郸、太原之间的联系。这一次,多路信使分道而进,大部分还是走大道,毕竟强穿无人区,可能遭遇毒蛇猛兽的袭击,那比秦人要可怕得多!

    应该说,赵括还是很细心的。他把自己的文书写在一张帛上,裁成十余块小布条,交给不同的人带出去。那些万人将就有些不讲究,有些只写了几句话,或缝在信使的衣角里,或藏在头发中,很轻易地就暴露了要传递的信息。

    赵括的文书虽然截获得不完整,说明还是有人漏网,但大部分都被截获,拼接起来,意思应该比赵王得到的还要完整些。大体是报告说自己作战重创秦军,但未能将秦军打退,而石城已经失守,正在奋力夺回。目前粮草不足,戈矛盾箭均难补充,请赵王速派援军。其他人的意思也都差不多,只是没有赵括说得详细。

    白起冷冷一笑,让人骑马抄近路通报潞城、黎城的守军,好生搜索,早晚必有敌军信使通过。又派人通报秦王,有军使漏往邯郸,邯郸方面有何动静,要密切关注。驻于温城的陈四,立即加强了邯郸方向上的力量。

    有了赵括的报告,白起心里更加有了底:甚至不需要过多的战斗,只要和赵军对耗,赵军必然崩溃!他又让河东方面清点河东的存粮,臣妾们炒粟的工作还要加紧,务必保证大军粮食不缺;安邑方面要加紧武器的制造和维修,特别是箭镞的铸造,及时供应前线。相反,对南郡尉督造橹楯的工作,则没有多加催促。

    赵蒙回到自己的大帐,把各营五百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