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赵军也收兵回营。

    赵括对今天的战斗基本满意。秦军的突然进迫出乎他的意料,而赵军的的表现让他十分满意。面对意外,赵军没有心虚胆怯,而是展现了作战的勇气。而他还测试了一种新的战法:轮番出战。由于自己的兵力较对方雄厚,如果采用轮战法,一阵阵消耗秦军,是有可能把秦军耗垮的。今天的战斗似乎显示了轮战的威力:当新的生力军出现在战场时,秦军主动撤退了。而且自己可以在战斗中,把伤员撤下来,换上替补兵,这也是己方的一个优势。如果在今后的作战中善加利用,相信是可以取得一些战绩的。

    赵括将今天出战的士兵都列在前,大声道:“军中有战六阵者,前!”

    五千士兵中倒有大半向前走了一步。赵括宣布道:“皆晋一爵,为近卫!今日倍食!”

    有赵家的门客过来,把这些士兵引导到赵括大帐周围的营栅中。这里本来驻扎着廉颇的亲营,廉颇离开后,亲营也被他带走了。这几天,这里就一直空着。二十名门客很快就把这支大约三千人的队伍整顿成一支有组织的力量,根据赵括的意思,按作战英勇程度任命了各级军官。在晚餐时,他们按每人一斗半的定量领取粮食。

    如果能有一个月的时间,把这些部队轮训一遍;根据战场上的表现,挑选出精锐勇士,那该多么好!但赵括心里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一个月轮训下来,粮食就吃光了,纵有十万雄师,又有何用?他密切观察着秦军的动向,寻找出击的时机。他希望能够在秦军援军到达之前,先击溃眼前的秦军,为下一步固守,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可能,前出到端氏,抢夺那里的粮草,秦军基本就可以回家了。

    他已经得到探报,河东的秦军已经集体出动,向长平方向移动。只是移动的速度不快,中规中矩地按每天三十里行程一程程行来。虽然如此,经过几天的行军,秦军先头已经出现在端氏附近了,轵道上也布满了秦军。看来秦军是兵分两路,分别从西、南两个方向来攻。

    山后的女闾坊肆,鱼龙混杂,赵括自然知道。但他不愿意清理掉。一来能在这里做生意赚钱的,背后多有大人物,得罪不起;二来赵括自己也想利用坊肆的混乱,探听到一些情报,筹集一些物资,甚至粮食。他从坊肆中得到的情报是,秦王向河东派来了自己的禁卫部队剑士,第一批五千已到安邑,第二批二万正在前来的路上。

    廉颇走后,赵括又劝退了一些老迈的将军,换上一批年青的军官。与此同时,每天的演习战一直未停,而对面的秦军也很配合地陪着他演习。双方似乎都满足于自己的士兵熟悉旗鼓号令。赵括注意到,每天出战的秦军也不是同一批,对面应该也和自己一样,在轮流整训部队。

    秦军于今天突然改变战法,步步紧逼,让赵括产生了警惕:秦军是不是有大的行动?这让他很有紧迫感。他催促自己,不能再等待下去,一定要主动采取行动。

    晚餐后,赵括派人把一线各军将领都叫来。廉颇把战场分成三个区,每个区设一名主将,统一协调区内各军的行动。但赵括取消了区主将的职位,只以军为单位,直接指挥万人将。劝退了八名万人将,直接接受赵括指挥的将领成了十二名万人将和十六名裨将,二十八人把大帐坐得满满的。

    赵括道:“括不才,受王命,掌长平军,与秦决战,至今半月。今兵粮已足,士卒已练,当奖励军士杀敌建功!”

    听到赵括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大家纵有不同意见也不好说出口。一名年资最长的万人将道:“谨奉将军之命。”

    赵括道:“自今日起三日,各军以精壮为前军,随时应战;怯弱为后军,以守壁垒。三日后,听吾号令出战。”

    众将皆应喏。一人问道:“若以军半出战,秦人来攻,奈何?”

    赵括道:“一半出战,一半守壁,无所失也。百里之壁,一步一卒,但三万卒足以守之。而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