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人立即扭头就跑,但仍有大批士兵未能避开第三拔箭雨。

    两次进攻双方都消耗了大量箭矢,也损失了不少弓箭兵。赵军将发起了两次进攻的中军后退,让后面的一军上来顶替他们的位置。这一动作又耗费了不少时间,第三次进攻在日昳时展开。

    这一次,赵军似乎找到了突击方向,集中弓箭兵向秦军一个营垒射击,并强行突前到八十步的距离上。后面的冲锋营也收缩了冲击正面,聚焦在重点进攻的营垒上。

    这么做有利有弊,秦军也得以集中力量射击中央,各个方向的箭雨倾泻而下,让盾牌手难以支撑,而且也难以应付侧面的打击;弓箭手的损失也很大。但这么做是值得的,赵军虽然损失巨大的,但第一次冲开了秦军的阵型,挺进到营垒前。营栅上扔出无数的石头,打倒了许多人,赵军也捡起石头回击。

    赵军靠近了寨墙,一名士兵蹲下当垫脚石,另一名士兵踩在他的身上,跃入寨中,但立即派秦军的长矛刺中,挑出墙外。但赵军悍不畏死,一个接一个踩着战友的身体跃入寨中,被秦军挑出寨外的赵军多数也不顾伤痛,重新站起,奋力冲杀。不一会儿,已经有赵军在寨内站稳脚跟,和秦军对砍起来。

    在赵军正面冲开秦军防线后,五大夫一面立即从后方营中调来士兵,加强兵力,一面让两翼还未受敌的各营卷击赵军侧后。双方六千多士兵在这片不足六里的战场上展开了混战。由于双方士兵紧密接触,弓箭兵失去作用,主动后退,白刃格斗成为战斗的主要形式。几乎没有人能够在这里站上数息,无论他打倒多少敌人,终究会被敌人打翻。一个人不行就两个,两个不行就十个,越是勇猛的士兵越受到重点照顾。

    一处、两处、三处,赵军一个个打开寨门,外面的赵军一拥而入,双方在寨门边、寨墙上拼力厮杀。

    这里是秦军的主场,受伤的士兵有人迅速救下,损失的人手有人迅速补位,而赵军则越战越少,似乎陷入不利。

    这时,山头上一声鼓响,那一直安坐不动的三千长矛兵起身了。

    哪怕寨门被打开,寨墙被突破,王龁面无表情,但这三千长矛兵站起时,王龁立即动容!

    对付长矛兵最好的办法自然是用弓箭射击,在没有盾牌的保护下,行动缓慢的长矛兵简直就是活靶。但在现在各处混战的情况下,弓箭兵无法发挥威力,长矛兵就成为清理战场的利器。只见三千长矛兵排成三排,开始时将长矛扛在肩上,以加快移动速度。四里一千二百步的距离转瞬即到。在进入战场前,长矛兵停顿了一下,将肩扛的长矛平端在手,一声呐喊,向场中扑来。

    二丈五尺长的长矛几乎达到人类臂力的极限,这些膀阔腰圆的大汉平端在手也要些技巧。但他们面前的这片长矛森林的确能摧毁一切抵抗。五大夫见势,立即敲钟,士兵边战边退,后撤到第二道营栅前。

    两座营栅之间相隔一里。由于是边战边撤,这多出来的三百步,长矛兵不能将矛上肩,只能持续平端着。山上的廉颇见秦军退回第二道营栅,当即命令仍在待命的赵军向前进发,以保持进攻态势,保护前军的侧后。

    在格斗中向后散开的弓箭兵,已经在新的营垒中稳定了阵势,这时突然向落后的长矛兵射出弓箭。而战场北侧面也出现了秦军的增援部队。如果他们从赵军的侧背横扫过去,腹背受敌的赵军,势必全军覆没。

    廉颇感到了形势严峻,他一面用鼓声催促增援的赵军加快速度,务必挡住侧击的秦军,一面派人传令最后一支赵军(也就是那支最早投入作战的军)准备投入战斗。

    战场上到处都是鼓声、叫喊声、喊杀声,以至于士兵要十分细心才能听到自己长官的口令。

    长矛兵虽然在弓箭的打击下损失惨重,但也终于投入了战斗。但就在他们挑翻秦军的一线士兵后,增援的秦军就出现在他们身后。身后永远是士兵的弱点,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