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周围各县的税赋运了几乎一半到上党。邯郸周围是产粮大区,民户百万,每年税粮一千多万石。一下要运五百万石粮食进入上党,需要调集的脚夫、担夫数万人,分期分批地往山里运。完成这种大规模后勤补给是赵奢的强项,只不过他这时身体有病,只能领衔,具体的工作都交给赵括主持。

    从邯郸到上党五百里山路,要走一个月。沿途消耗和损耗,五百万石粮只有不到四百万石能够到达上党。首先保障三万赵军口粮,一年约需二百万石;民工的工钱暂时由上党的余粮支付。上党粮食产量本来就不高,余粮不足,又供应了三万赵军这几个月,粮仓很快就空了。上党周围粮食歉收,几乎连冬天都要过不去了。

    平原君倒是按照约定,给留下的民户每户六金,这在平时是一大笔钱,但现在却拿着钱买不到粮食。感觉到危机的上党居民开始逃亡。

    廉颇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抗击秦军方面,每天派出大量斥侯哨探秦军动向。河东的邑民仍然按照秦律,于农闲时演习兵阵之法。十月秋收完毕,无论是安邑还是南阳方向都没有侦察到秦军调动。反而是函谷关方向出现大批秦军。廉颇不敢疏忽,密切关注这支部队的动向,惟恐它突向上党方向。但这支部队反而攻向韩国在河南的缑氏和蔺。然后就返回了。廉颇白白紧张了一场。

    秦军造成的紧张过去后,就到了腊月,那是三晋新年前夕。这三万秦军从初夏时就离开家,至今已经服役半年,大家都盼着回家呢!

    兵役的轮换是由国尉许历负责。他早在秋收之后,就开始着手抽调各地精壮,组织军队。赵国君臣知道得很清楚,仅凭上党民众,是无力抵御秦军的,必须动员赵国的力量。

    根据廉颇的计策,要守住丹水一线,至少需要十万大军,三万部队,仅仅能够守住长平三个月。但最要命的问题是粮食。上党的余粮极少,经过一番折腾,更是歉收,维持民众的生存都有困难,哪里还能供应军队;而一旦没有了粮食,战争的结局就是不战而败。廉颇必须至少保证上党赵军的粮食供应,只果可能,也要救济上党的民众。没有民众的支持,只有军队是支撑不住的。

    赵奢送来的四百万石粮食成为廉颇手中的宝贝。一方面按标准供应,维持着士卒的士气;另一方面,有粮食不愁招不到民工。所以当新年到来时,廉颇发出工程令,以每天一斗五升粮食的标准招募民工。

    一斗五升粮食说多也不多,它是一个重体力劳动者一天的标准定量;但说少也不少,因为一般民众一天口粮标准就三升,一斗五升足以供给一个五口之家不挨饿!靠着给廉颇修工事,长平周围的民众过了一个还不算艰难的年。

    新的军队有五万人,顶替了此前的三万人。廉颇在丹水转角与山脚之间,修筑了一个前进阵地。这个宽约三里的阵地依托山水的掩护,形成一道屏障。

    廉颇还是在春耕时,放这些民工回家种地去了。五万赵卒则轮流承担了沿丹水筑垒的任务。

    冯亭回到平阳后,向阳成君报告说,赵军提前得知韩将献上党于秦的消息,抢先一步率军夺取了上党,现在上党只有这么几个人跟着自己回来了。这番说辞自然是在回平阳的路上就和众官员串通好的,总不能说是由自己把上党献给了赵国吧,那不是杀头之罪吗!这种牵涉到大家切身利益的事,很容易就能达成一致。所以不光冯亭这么说,几十名官员众口一词,说得有鼻子有眼,不由大家不信。阳成君无奈,只得派冯亭先往咸阳报告秦王,再往郑国报告韩王。在冯亭的要求下,那些从上党逃出来的官员作为使团成员,跟随前往。

    冯亭对外交事务还是比较熟悉的。到了咸阳后,很快就和典客府见了面。他向行人诉苦道:“臣等奉王命,代靳黈为上党守,欲献上党于大国。争奈靳黈私通赵国,泄此机密。赵于一月后驱大兵至上党,靳黈不守,上党遂陷。非敝邑敢背约也!”

    张禄得知这一消息后,也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