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沾亲带故,但凡他不是徐家的女婿,他完全可以在徐自齐拒不交出犯人的时候,就将所有徐家人打成包庇同罪,采取官府强硬手段抓捕,届时便是先皇金口玉言也不能成为徐家的护身符。

    东南抗倭是朝廷近来的要务,而徐书常又是其中的关键犯人,若是当日徐书华没有逼出徐书常,徐家阻碍官府抗倭的事情一旦闹大,以景丰帝的性子,一怒之下端了整个徐家也不是不可能。

    徐自齐到底没有在官府做过事,当大家长当久了,便只看得见自己的威严有没有被冒犯,身上颇有些地方乡绅的蛮横气。

    本意是向徐承裕告状,却被他接连几封信骂了个劈头盖脸。收到信的徐自齐猛然惊醒,吓出了一身冷汗,哪里还敢再埋怨顾云霁夫妻二人,忙不迭放下身段主动示好,免得他们真记恨上了自己。

    连带着徐家其他人看徐书华的眼神带着感激——庆幸当时有她坚持,顶着压力也要交出徐书常,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绍兴府的民众对此很是惊奇,顾云霁夫妻跟徐家那样不留情面地闹了一场,本以为两家人要就此翻脸,却不想关系反倒是更好了。

    本地茶馆里说书人们的鼻子相当敏锐,见此情况,没两日便编出了抗倭故事新篇章。顾云霁和徐书华依旧是毫无疑问的正面形象,被描述得伟大、光荣、正义,甚至隐隐有成为主角的趋势。

    而以徐自齐为代表的徐家,则成了受恶人蛊惑一时糊涂与官府作对,后来幡然醒悟悔恨不已,最终痛改前非,与“主角夫妻”和好如初。

    说书人们嘴皮子上下几碰,舆论风向顿变,前段时间还在痛骂徐家是非不分的民众感其知错能改,又开始说他们不愧是徐文正公的后人,到底还是有些先辈传下来的风范,一时间徐家的名声竟比从前还好上几分。

    至于这个“恶人”,自然就是与倭寇勾结的徐书常。

    正走在漫漫流放路上的徐书常怎么也没有想到,他这么个懦弱的废物性子,居然有一天能成为话本故事里的“大反派”,这大概是他人生中声名最显赫的时候了。

    徐书常的案子告一段落,也就代表着高世殊的补给彻底被切断,朝廷再次开始掌握主动权,抗倭局势渐渐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玉景明传来消息:卖火器给高世殊的佛郎机商人联系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