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巨头背书,那么提盐的事情无疑会十分畅通。至于今后在扬州办事,有着扬州铁三角罩着,他们几乎可以横着走了。

    汴水河的上游是瘦西湖,只是现在那里还没有清理污泥,故而早已经成为臭水湖。

    这艘船朝着东边驶向东边的运河,而后沿着运河南下便可以绕回到扬州大码头。

    行程事前已经敲定,只需要完成这一次绕着扬州城由北到南的航行,此次增加提盐费的售引活动便能圆满结束。

    至于那位奉旨查案的钦差,恐怕此时还在泰兴县宛如无头苍蝇般瞎转。

    两淮都转运使司副使高桓留在了这里,在跟一帮相熟的老盐商一一打过招呼后,便亲自进行讲解。

    高桓是一个五十岁出头的小老头,初时被恩荫为国子监生,但实在考取不到功名,转而被朝廷授从七品的中书舍人,而今是正五品的两淮都转运副使。

    在大明官场,虽然不讲究子承父业,但高恒的父亲正是原首辅高谷,这亦是李之清敢于在扬州城拉帮结派的原因之一。

    高恒面对在场的数十名盐商,便认真地透露信息道:“诸位可能有所不知,朝廷为了鼓励大家积极用银购引,所以最早便明文规定所售的盐引必须当年能提到盐,否则要对都转运使司治罪!所以你们只要买下这些盐引,我们两淮都转运使司都要保障当年提引,而你们支付了提盐银,更是保证你们到了盐厂是见票即兑!”他们正是利用手里兑盐的权力,从而通过这帮盐商权力寻租。

    自己给予这帮盐商打开方便之门,而这帮盐商则是给予他们提盐银,可谓是皆大欢喜。

    “高副使大人,规定所售的盐引必须当年能提到盐,此事我们因何不知?”一个盐商听到这番话后,当即显得十分不解地道。

    欺上瞒下啊!王越发现这帮人着实是十分高明,只是利用一个信息的小小不对称,当即便将所有人都是玩得团团转。

    若是大家知道所售的折色引有这个特殊的规定,那么他们一旦正常购得这种盐引,其实压根不用担心提不到盐,甚至不需要给予这么高的提盐费。

    只是现在上了这艘船,明明是朝廷给予两淮都转运司使衙门的压力,结果反倒成为李之清们的谈判筹码。

    既然有着朝廷的明文规定,又有着李之清这帮人打开的绿灯和保证,确实不需要过分担心持引提不到盐。

    高恒微微一笑,便是进行解释道:“此事起初其实是一个小忽悠,只是李大人在发现之后,每次张文都选择略去这个规定。诸位若是不信,朝廷经过户部的公文在此,大家可以上前一观。”说着,便将带过来的朝廷公文进行展示,而上面赫然是三枚户部司、堂、部的官印。

    “胡员外,这户部行文果真有此规定!”苏半城是一个较真的人,在看到户部公文果然有此规定,亦是不由得佩服这帮人道。

    王越发现自己其实是当局者迷,原本以为他们要给每个盐商写保证书,结果竟然是钻了一个小小的空子。

    只是从这个事情亦是可以看到:一旦逮到机会,哪怕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空子,亦会趁机大捞特捞。

    其实不是华夏没有真正懂治国的人,但再好的经传到了下面,这帮贪婪的官员亦能够睁着眼睛帮你将经唱歪。

    而今的少年天子雄心勃勃,恐怕是要推行一大堆利国利民的改革措施,但想必他是意识不到这地方上的问题了。

    华夏治国的问题其实从来并不是高层的问题,高层一直都在努力扮演清流的角色,主要还是由文官集团所主治的地方早已经是烂掉。

    “高大人,朝廷每年只给比较少量的盐引进行折色,最多的成化十六年亦是十万引,你们今年怎么还能一下子放出这么多盐引呢?”虽然提盐的顾虑打消大半,但一个新盐商又是提出一个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