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喊完,郭大人已经飞快地跑回了后堂,剩下堂上的原告被告面面相觑。

    萧风似笑非笑地看了柳台一眼:“柳大人,你找的这位族长,口齿甚是便利啊,莫非是讼师出身?

    想来他爹不太同意这事儿,所以才死得这么巧吧。你身为刑部尚书,这事儿不查查吗?”

    柳台心里一惊,怒道:“胡说八道!本官今日是以副族长的身份前来参与宗族事务的,并非刑部官员身份。老族长寿终正寝,人人皆知!”

    萧风也不废话,冲柳如云和陈忠厚招招手,扬长而去。

    柳台盯着萧风的背影,给柳下打气:“别担心,有我们的支持,你只管放心跟他折辩。

    郭鋆压不住这事儿的,肯定请旨后要开堂审案。你不是号称河西第一讼师吗,这次就看你的了!”

    嘉靖看到郭鋆的奏折,前面说明了基本案情,后面写明了自己按规则请旨处理。最后果然有一句十分熟悉的话。

    “臣年老体衰,疾病缠身,思维迟缓。此案案情复杂,事涉高官真人,臣恳请……”

    字写到这里笔画多少有点不连贯,不像一气呵成的,像是犹豫了一样,后面接着写的。

    “恳请万岁降旨,由大理寺、都察院协同审理。”

    原来郭鋆是打算习惯性甩锅给萧风的,幸亏及时刹车,才想起萧风作为被告,这次是没法再给他背锅了,所以干脆一口气把都察院、大理寺都拉进来。

    要死大家一起死,不能光死我老郭。不能因为我姓郭,就一直背锅。

    嘉靖皱皱眉,作为天下第一甩锅能手,他对甩锅这一手法可谓熟悉之极,但郭鋆的锅甩的有水平,有理有据,就是嘉靖也不能说出不对来。

    事涉萧风,嘉靖显得比较慎重。而且有了柳台之前闹腾的事儿,嘉靖多少感觉到这里应该有严家的影子。

    大臣争斗,嘉靖不在乎,而且欢迎。不过师弟刚从棺材里爬出来没几天,就面对这样的事儿,会不会力不从心啊?

    正在犹豫,萧风已经溜溜达达的走进了西苑,嘉靖索性把奏折给他看了,不乏取笑之意。

    “你身为柳家赘婿,现在人家宗族打上门来了,你怎么办?”

    萧风微微一笑:“师兄,你对大明现在各地的宗族势力,怎么看?”

    嘉靖微一沉吟,已明白萧风的意思。大明从洪武开国,一直支持宗族自治,其实是为了减少管理成本。

    大城郭好办,一个府衙管全城的人,但小城镇就难了,不但居民分散,而且村镇之间距离遥远。

    若是设立官府常驻机构,则官吏人员总数会大幅膨胀,管理成本急剧增加,国家养不起啊。

    因此在这些村镇中,以宗族自治为主,绝大多数事件都内部解决了,官府的压力自然就轻很多,确实是维护稳定的好办法。

    但嘉靖心里清楚,宗族势力这些年一直在膨胀,已经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比如越强大的宗族,办学能力就越强,族里就越容易出举人、进士。

    这些举人、进士当官后,会反过来帮助自己的宗族谋利,聚敛财富,安插人员,让宗族变得更加强大。

    更加强大的宗族,会产生更多的举人、进士,周而复始,不断膨胀……

    而那些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很多百姓已经形成了只知有宗族,不知有官府的心理定式。宗族说句话,比官府还好使。

    这种局面发展下去,就会渐渐演变成苗疆的土司、草原的台吉、藏地的小活佛、女真的牛录额真……

    虽不成王,实际上也是称霸一方的土皇帝,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成为动乱之源。

    “利弊参半,尚可控制,宗族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